第18讲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真题体验第18讲│真题体验一、分析诗歌意象的写法1.[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第18讲│真题体验(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8讲│真题体验【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诗歌意象采用的修辞手法。吕本中的《木芙蓉》中,木芙蓉成为广大人士和爱国志士的象征。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对形象的把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进行综合分析。答题的模式为:(手法)+意象(对象特征)+情感+(作用)。木芙蓉,又名芙蓉花、木莲。木芙蓉作为花中的高洁之士,屡屡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屈原《楚辞》有“采薜荔含水中,擘芙蓉兮木末”,白居易有“花房腻似红莲朵,艳色鲜如紫牡丹”,极言木芙蓉的芳艳清丽。两诗都把木芙蓉人格化,吕诗要抓住“着意红”“犹胜”“任东风”等关键词进行赏析,突出了一种逍遥闲适的豪迈;范诗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和面对逆境的乐观情怀。第18讲│真题体验【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第18讲│真题体验2.[20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1)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8讲│真题体验【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修辞手法。苏轼《海棠》诗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两句,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美誉,“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2)此题考查的是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本题选了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苏轼的诗中“泛崇光”“空蒙”“红妆”一类词,表达了苏轼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白居易的诗,题目中的“惜”,第一句中的“惆怅”,第二句中的“残”,末句中的“惜”等表明了诗人对将要凋零的牡丹花的珍惜、惋惜之情。第18讲│真题体验【答案】(1)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第18讲│真题体验二、分析个别诗句的手法1.[2010·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6分)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