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尝试------体验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飞翔的三部曲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英语也像其它学科一样在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任务、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英语教学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构建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如何让英语课堂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与宗旨?这是每一个英语教师都必须思索的问题。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我尝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的学习。关键词:体验生活化简化抽象语言环境丹麦语言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然沾沾水,学生必须潜入水中,亲身感受,这样,他最后才能够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享受在其中。”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得到升华。一、鼓励生活英语,让学生体验课本外的风景。㈠英语“生活化”。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设计富有趣味性、科学性的英语活动,是学生切实感到身边有英语,用英语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英语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师能展现给学生的也不仅在三尺讲台之内了,只要一敲开电脑,全球资讯尽在眼前。因此,作为教者,就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预先洞察出学生在学习上可能出现的“知识盲点”,然后利用网络,寻找适当的内容,帮学生架起体验的桥梁。六年级上册英语教材Unit1的PartALet’sread部分里,向学生介绍了有关“中西方交通规则的不同文化。可学生们对于西方国家的交通规则知识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外语学习本身就是文化的双向交流,而这课时的“中西方交通规则的异同”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之一。可单单凭借课本几幅插图,是无法完成这种体验过程的。那怎么办?于是,我就通过网络实现了让学生和中西方交通规则知识零距离的接触:列举世界上人、车靠右走大多数的国家名称中国、美国等,但还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左行的如,英国、澳大利亚等。有的国家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设计各种有特色的交通标志。如具有环保意识和爱护动物的标志,表示动物优先通过,或提醒司机注意前方动物的出没。如澳洲在有袋鼠、鸸猫出没的地方,都挂着袋鼠、耐猫图案的黄色标志,好像一道交通标志风景线。当学生看到屏幕上每个国家的交通法规尽现在眼前时,犹如自己身临其境,手舞足蹈地融入了汽车行驶中。顺着学生们的激情,我顺水推舟,教学了Redlight、greenlight、yellowlight。真实的情景再现激起了学生们很强的兴趣,很快他们就认识了红绿灯的交通规则。于是我又设计了“挑战十字路口”的游戏,让学生们亲身演示过红绿灯的过程。学生们有的做小交警,有的做行人,有的秩序地经过十字路口并运用所学的交通规则靠右行走:Driversdriveontherightsideoftheroad。而做小交警的同学要指出行人或司机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进行教育。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们从体验中感知知识。这难道不是一次成功的体验吗?㈡生活“英语化”。生活“英语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英语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英语已进入我们的生活,要处处留心观察英语,养成事事、时时吸收运用英语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英语、创新性运用英语的积极性。例如,开展收集电话号码来学习运用英文数字;收集国旗图样、世界著名景观学习英语国名;收集服饰品牌学习英语字母;收听国际台天气预报学习表示天气的英语习惯用语等活动,浏览大街上广告牌上的英文缩写,使学生将英语运用到生活中去,与实际生活相接轨。二、简化抽象知识,让学生体验英语的意义。小学生听觉灵敏,善于模仿,具体形象思维好、富于想象、活泼好动,教师要抓住这些特点,将抽象的语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