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2、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3、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4、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二、过程与方法《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2【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诵读课文,注音搬家,注释搬家。2.完成《练习册》——“自主学习篇”。二、导入新课: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 460-前 220)。《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