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用水存储及分配系统设计方案1. 基本理论基础2005 年版《中国药典》制药用水分为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及灭菌注射用水四类,规定饮用水按 GB5749-85 要求,纯化水、注射用水、灭菌注射用水理化指标按 pH 值、氯化物、硫酸盐与钙盐、硝酸盐与亚硝酸盐、氨、二氧化碳、易氧化物、不 挥发物、重金属、细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细菌内毒素等进行检测。而 μsP30 版美国药典将制药用水分为饮用水、纯化水、灭菌纯化水、注射用水、灭菌注射用水、抑菌剂注射用水、灭菌灌注用水、灭菌吸入用水,血液透析用水,特殊制药用途水等。在美国药典中涉及的理化指标(包括 pH 值、 氯化物、硫酸盐、钙盐、氨、二氧化碳、重金属、易氧化物、总固体物九项) 改为控制电导率为 1.3 μs/cm( 25 ℃),总有机碳(TOC) 不超过 500 微克 / 升两项指标。其中电导率指标包含了 pH 值、氯化物、硫酸盐、钙盐、氨及二氧化碳的综合要求; TOC 代替了易氧化物的检测,有利于控制微生物指标。纯化水和注射用水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对微生物和内毒素含量要求上(纯化水:内毒素无要求,微 生 物 ≤ 100 CFU/ml ;注射用水:内毒素≤ 0.25 EU/ ml ,微生物≤ 10 CFU/ml )。通常水系统中的微生物多为葛兰氏阴性菌和嗜热菌,内毒素则是由它们死亡后释放出的,故控制水系统中的微生物含量水平是满足药典要求的主要途径。对于葛兰氏阴性菌和嗜热菌,10~55 ℃是适宜它们生长的环境温度,但在高于 65 ℃情况下会抑制它 们的生长繁殖 , 故注射用水系统运行温度通常要高于 65 ℃。但若系统温度过高,如高于 85 ℃, 会增加 红绣现象、气蚀、输送泵腔内沸腾等风险,故 GMP 通常要求注射用水系统的运行温度为 65~85 ℃。 除温度因素外,由于 99% 的微生物是以生物膜 的形式附着在设备内壁生长,生物膜是微生物相互粘结并附着在材料表面形成的黏性物质。而高剪切力是分离生物膜的有效办法,故卫生级结构设计的系统(合适的表面处理,无死角,无缝隙)再辅以能形成湍流的流体的流动,可以有效地避免生物膜 的形成。 除上述因素外,相比疏水性材料表面(如不锈钢,玻璃等),微生物更易附着在亲水性非极性材料(如 PTFE, 塑料等)表面,故制药用水系统应尽量减少垫圈、软管等塑性材料的使用。2. GMP 法规规定中国 GMP (2009 专家修订稿)第一百零四条至第一百一十条对制药用水系统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第一百零九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