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口腔预防医学: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口腔疾病,维护口腔健康及提高生命质量的科学与艺术。2.三级预防的原则①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如口腔健康教育,口腔卫生指导,控制牙菌斑的措施等。② 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定期口腔检查,高风险人群的发现和早期龋齿充填等。③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如牙列缺损和缺失的修复等。第二章口腔流行病学一、口腔流行病学概念、作用及其发展(一)口腔流行病学概念: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口腔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同时研究口腔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口腔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指定口腔保健计划、选择防治策略和评价服务效果打下良好基础。(二)作用:描述人群口腔健康及疾病的分布状态。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检测口腔疾病流行趋势。为制定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依据。二、口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一)描述性流行病学1.概念:用于描述疾病或健康现象在人群中分布以及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病因假设。2.横断面研究:现况调查。调查目标人群中某种疾病或现象在某一特定时点(较短时间内)的情况。3.纵向研究:疾病监测。研究疾病或某种情况在一个人群中随着时间推移的自然动态变化。4.常规资料分析:历史资料分析。对已有资料或者疾病检测记录作分析总结。(二)分析性流行病学(由果到因)1.病例-对照研究观察时间短、需要研究的对象少,适合研究一些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和一些比较少见的疾病。2.群组研究(准确性高)(三)实验流行病学1.特点:有干预措施。设立对照组。2.不同研究目的和不同研究对象等特点:临床试验(以人体作为对象,以临床为研究场所)。现场干预(特定现场)。社区干预实验(社区开展的干预性试验)。三、龋病流行病学(一)龋病常用指数1.恒牙龋、失、补指数“龋”(D)代表已龋坏尚未填充的牙齿。“失”(M)因龋而丧失的牙齿。“补”(F)因龋已做填充的牙齿。2.乳牙龋、失、补指数九岁以下儿童丧失不该脱落的乳牙称为龋失。3.龋均、龋面均龋均=龋、失、补牙之和(牙数)/受检人数龋面均=龋、失、补牙面之和/受检人数(虽然龋均和龋面均都反映人群龋病的严重程度,但龋面均较为敏感。4.龋面均充填构成比龋面充填构成比=受检人群已充填牙面数/受检人群龋、失、补牙面数之和(存在继发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