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啤酒,"体育营销"路线图"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体育营销",拥有改变品牌的力量。只有身为战略家的营销领路人,才能真正打好"体育营销"这张牌。"体育营销",是中国啤酒品牌的一个支点,有了这个支点,就可以撬动中国成千上万的啤酒消费群。因为这,才使得中国的啤酒大鳄们,纷纷将营销的矛头对准了"体育":在取得北京 2008 年奥运会赞助商资格的大前提下,青岛啤酒成功赞助了 2006年都灵冬奥会, 3 月 25 日又成功赞助"2006 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并将 2006年定为奥运营销起始年, 拉开了青岛啤酒体育营销的大幕;同样,华润雪花也携手央视推出了雪花啤酒"球迷世界杯"活动;燕京啤酒在本届世界杯营销上虽然没有一掷千金,可在自己的大本营北京市场举行了球迷竞猜活动,在世界杯期间在北京市区设置了 500 个燕京啤酒户外消费花园......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啤酒业新一轮"体育营销大战"开始了。难道,"体育营销"仅仅是新一轮营销竞争手段吗?它跟啤酒行业以往的资本战、渠道战、终端战和价格战一样,仅仅是企业的中短期行为吗?它有没有可能成为啤酒企业的战略行为、长久行为呢?一、中国"体育营销"的两个误区:1、"体育营销" = 赞助+广告,是短期行为:中国现在许多企业都停留在通过"体育营销"进行促销的阶段,其中最常用的两种策略是广告轰炸和巨额抽奖。在中国,几百万元的赞助费可以在二三天内就确定下来,尽管公司高层对这个体育项目或体育明星都不知道是何方神圣,所知的仅仅是"大家都知道体育营销挺好的"。中国企业都把"体育营销"当成了短期行为。其实,体育营销是战略行为,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取得大的成果。正如可口可乐发言人所说:"如果你今天在路上随便找个芝加哥人问,他对可口可乐与公牛队更关心哪一个?绝大多数人还是会去关心公牛队的战绩如何,即使可口可乐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级品牌。"从这句话可以知道,绝大多数体育观众在欣赏体育节目时肯定不会关注什么企业赞助或者隐藏在节目后面的广告,因此企业如果希望体育营销能够带来即期效益,那是不明智的,从短期效益分析,体育营销并不能带来企业太多的期望。2、"体育营销" =公关+炒作,是单点运作国内企业在进行"体育营销"时,把"体育营销"往往误认为就是体育赞助,在体育赞助和炒作上不惜重金,却不进行其他方面的配套工作,不进行企业资源的整合,这样就不能发挥出体育营销的作用,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思路不对,操作就容易出现问题。其实,"体育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