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育概念的形成金恒镳正體原文 http://www.ntnu.edu.tw/eec/eeq/38/eeq38-02.doc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廿世纪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环境大问题(许多科学家称之为大灾变)。此问题无疑将会持续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大环境议程内,倍受全球各国的重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直接灭亡许多有利用价值的物种,以及间接破坏各物种间的繁密关联性所导致。更严重及影响更深远的是生物栖境的破坏,甚至完全灭亡它们生活的栖境。就长远的愿景而言,人类促使「全球环境变迁」(如地球暖化、臭氧洞产生、酸沉降、各种方式的污染,漠境化及地被植物的破坏)发生的结果,亦会产生难以挽回的生物多样性大规模的丧失现象。本文是回顾生物多样性保育概念的形成,作为人类反省过去使用生物资源方式应有的警惕,了解与我们共存的其它生命间之关系多么浅薄,但是破坏规模与速度多么快速。一、多样性的概念人类认知这个宇宙的自然物理组件(physical elements)与生命多样性现象与过程有多样性的特质,而此特质是人类生存与延续上必需要去适应,去改变及去利用的基础。物理组件包括任何实质之无生命,例如银河内的众星、云、地景(山与河,海与陆)及其各种组成地景的组件、水文与气象。物理现象则包括地球物理的动态,如电与雷,火山与冰山作用,光、热与电,板块活动与造山等。人类对地球上其它生命及其生态现象的感受起初是很直接的,多与利用各层次的生命有关。生命层次多限于肉眼无法观察的微小生物(如细菌到蜱等)到大型动物(如象与鲸等),并不包括如今认为亦属生命的生态系,地景系统,甚至整个地球亦可视为一个超级生命体(Lovelock 1987)。人类早就知道地球上有多样性的生物,而同类(科、属、种)生物的结构与外型有极大的差异。人类对这些差异加以选择性地利用。人类很早就惊讶于物种多样性的巨大,而且不断地记录与描述其差异性,不断赋予名字,尤其是与人类的生存(生命与财富)相关的物种多样性,更加特别留意。目前世界有记录的物种将近 140 万种 (Wilson 1984), 但是若干研究的推算,认为全球的物种可能有三千万(Erwin 1983)。人类自「采集-狩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的社会结构与生存方式,很可能是对若干物种生物学的了解的结果,尤其是用做作物与家畜物种方面的了解,必有突破性的发展,然而,真正被人类驯化的物种,到今天为止还是相当地有限量的。因此,人类所依赖的「野」生植物与动物的物种还是很多。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