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舞网优雅舞者戴爱莲1916年,中美洲加勒比海向风群岛最南边的岛屿,5128平方公里的特立尼达岛上,一户三代华侨之家迎来了一个海浪和飞鸟送来的女婴,家人给她起名为爱琳·阿萨克。爱琳的祖先是在太平天国起义后,随家族一起来到拉丁美洲岛国的。祖上实际并不姓戴,由于父亲是家中老大,被人称为“阿大”——广东人“大”与“戴”区别不大。后来这就成了戴家的姓,而英文的爱琳译成中文后就成了“爱莲”。特立尼达是个富庶的热带岛屿,农牧业及石油产业都极为发达,与相邻的多巴哥岛一起同为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海外领地。英国的温莎公爵逊位后,一度到那岛上去做过总督。岛上连同法属非洲人、西班牙人、法国人、英国人、印度人及华人所带来的多元文化,潜移默化地熏陶着童年的戴爱莲,西班牙港的浪花与海鸟陪她感受着每一个日出日落。难忘达厅敦之恋戴爱莲五岁学舞。1930年,14岁的爱莲跟随母亲和姐姐一起远赴英伦,踏上了艰辛的专业学舞之路,师从安东·道林。不久,她便获得著名的尤斯·莱德舞蹈学校奖学金,并有幸成为现代舞蹈理论之父、拉班舞谱发明人鲁道夫·拉班的学生。对力求完美、勇于开拓的戴爱莲而言,这位杰出的舞蹈理论家深深影响了她之后的舞蹈创作及毕生的艺术追求。1936年,世界仍处于经济大萧条中,父亲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所经营的商业终被波及,难以为继。此刻的戴爱莲并没有向困厄低头,靠勤工俭学继续坚持学业,她用课余时间做模特,抄乐谱,教舞蹈,甚至帮人做家务,打扫卫生,或者到伦敦艺术家沙龙表演舞蹈,去电影制片公司、剧场当临时演员,看似辛苦,却是戴爱莲抗争、追求的一生中难得的闲暇时期。在这乱世浮生中,一场让戴爱莲终生难忘的美好时光正悄悄来临。1939年春,戴爱莲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达厅敦艺术学校舞蹈系。达厅敦远离伦敦,又是以学校为中心的庄园,打工挣钱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假期,戴爱莲找到了给雕塑家做模特儿的工作,对方也承诺解决困扰她很久的假期食宿的问题。这位名叫维利·索科普的雕塑家由于家境清寒,靠勤工俭学才完成在达厅敦艺术学校美术系的雕塑课程,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比戴爱莲大九岁,刚过而立之年。未婚妻西蒙也是学舞蹈的,与戴爱莲同在一所学校学习,是奥地利大银行家的女儿,暑假回奥地利探亲去了。戴爱莲这一年23岁,青春妙龄,个头不高,身材娇小苗条,步履轻盈,有着东方少女特有的神韵。两位从事造型艺术的男女,从早到晚在一起工作、生活,维利为戴爱莲画了不少人物速写素描;戴爱莲不但当模特儿,也包揽了全部家务。从艺术到生活,两人皆有着不少共同语言,一起谈彼此的家庭生活,故乡见闻,勤工俭学的经历,对艺术的见解感悟——自然而然地,一场爱恋之火就此燃烧。在维利的工作室里,戴爱莲住了两个星期。他为她精心创作了一中舞网中舞网尊颇具东方少女气质的石雕头像,如今安放在伦敦英国皇家舞蹈学院的大厅里,瑞典斯德哥尔摩舞蹈博物馆也收藏了头像的复制品。它是戴爱莲早期坚韧不拔地在英国学习舞蹈的见证,也可以说,是她与维利初恋的信物。维利的未婚妻西蒙从奥地利回来后见到戴爱莲,不由得吃了一惊,这个并不同班的同学突然出现在她的家里,和她的未婚夫单独相处了两个星期,这让西蒙很不安。戴爱莲也第一次注意到这位金发碧眼的西方同学,她同样青春美丽气质非凡,维利对她也体贴备至。戴爱莲打小自尊好强,经过痛苦的挣扎,她毅然决定退出。二战爆发,西蒙不得不回到奥地利,维利也转道去加拿大,战争彻底分开了两人。直到二战结束后,维利与西蒙才结婚。但这位雕塑家的心中始终没有忘记戴爱莲。婚后他在给戴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感到很悲痛,战争把和平时期的美好生活打乱了。你走得太早,我现在已经结婚,没有办法了……”回忆仿佛就在昨天。虽然只有两个星期,但这短暂的时光是戴爱莲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硝烟中的短暂结合二战爆发后,战火迅速在欧洲蔓延。与欧洲大陆一水之隔的英伦三岛经常处于德国飞机的轰炸空袭之下。那时候戴爱莲经常登台演出,通过电视屏幕和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然而她对所处的环境始终无法产生认同感。艺术观逐渐成熟,戴爱莲在经受战争磨难,眼见西方社会冷暖之后,回归祖国的念头与日俱增。年底,在一位中国留学生的帮助下,她终于登上了中国当局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