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元日教学设计VIP免费

元日教学设计_第1页
1/4
元日教学设计_第2页
2/4
元日教学设计_第3页
3/4
《元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春节是农历岁首,故称“元日”。元日就是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绝句。虽然只是四句小诗,但是涉及春节期间放爆竹、贴门神和饮屠苏酒以避鬼驱邪等民俗文化,温情并茂,立意清新,描绘了一派除旧布新、欢乐喜庆的迎春景象,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理解诗句的意思。3、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燃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新春联来描绘出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情景。4、通过诗歌背景资料的补充介绍,想象《元日》所描写的场景,理解诗人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富国强民的豪情壮志的画面。[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教学难点]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乐、祥和、充满希望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感受诗人王安石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1、师: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看一组图片,看你们是否知道反映的是什么节日的场景?我们说“春节”指的是什么时候,我们在春节里会做些什么呢?2、那么古代人的春节又是怎么过的,你想知道吗?今天雷老师就带你们来一次穿越,我们现在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我们要跟着大诗人王安石一起去过春节咯!二、熟读古诗,感知课文1、师:谁是王安石呢?谁愿意来介绍介绍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2、出示诗文,齐读题目。13、了解“元”的意思,知道元日指哪一天?(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叫春节)4、师:宋朝的老百姓是怎样过春节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3页自由朗读古诗,要求:把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5、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能读给我们大家听一听呢?指名学生读诗,师相机评价。`6、出示生字,认读。指导生字“爆”的书写。7、全班齐读这首诗,要求:把它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感。8、学生各种形式读,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师:同学们,听你们读得既准确流利,又有节奏,真是一种享受啊!三、质疑品诗,读出诗味过渡:在刚才我们一遍遍的读诗的过程中,我们弄懂了一些词,可能还有一些词不理解,现在请大家提出来我们一起学习学习。1、指名学生提出疑问。2、疑问解答。3、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师:同学们,你们读诗时,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些画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幅画面?能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吗?(学生准备)4、根据学生的描绘,师总结板书:放爆竹、喝屠苏、贴春联。师:千家万户都沐浴在新春的阳光中,真是一幅旭日普照图啊!同学们,这一句诗是一幅画,一首诗连接起来就是一连串美好的画面。哪位同学能将整首诗连起来说一说?5、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这一次要求在刚才读的正确、有节奏感的基础上将诗读的有味道。(生齐读)6、师:诗中有画,画中有境,这个境就是一种心境一种氛围。从《元日》这首诗中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新年氛围呢?能用一两个词语说一说吗?(板书:欢乐、祥和)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人们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新年氛围中呢?(生答)7、在爆竹声中人们“除”去了什么?又迎来了什么?同学们,在爆竹声中除去去年的悲伤和烦恼,迎来新的希望和快乐,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的爆竹声吧!师:“爆竹声声辞旧岁,欢欢喜喜闹新春。”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热闹欢乐祥和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好第一句?8、除了这一句,你还能从哪一句中感受到欢乐祥和的气氛?从第二句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人们的内心欢乐?(暖)谁愿意把这温暖送进诗里,朗读第二句诗,齐读。9、在这温暖祥和的氛围中最有趣的要属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屠苏酒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出示想象说话)孩子们喝着屠苏酒,会说______...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元日教学设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