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1欢迎下载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 ”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 ·为政》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 ”之美。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2、 “兴观群怨 ”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3、“尽善尽美 ”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 ”与 “武乐 ”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 ”,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4、“辞达 ”、“文质 ”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论语 ·卫灵公》 曰:“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 ·雍也》云: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5、“以意逆志 ”和 “知人论世 ”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一般以为,“以意逆志 ”的 “意 ”乃指读者之意。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6、 “知言养气 ”说:这是孟子关于文学批评原则的论述。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7、 “言不尽意 ”和“得意忘言 ”说:庄子的 “言不尽意 ”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 ”。而庄子的 “得意忘言 ”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