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元明清)1.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故称。2.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 并在唐、 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3.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 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其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4.带过曲: 元曲制作中, 用两三个同一宫调的小令连缀在一起以表达一个共同的内容,这种格式成为“带过曲”。它是同一宫调的曲牌带过另一个曲牌。它主要是补充词意表达上的不足。 它往往形成习惯性的兼带关系。 带过曲之间通常空一格。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5. 小令:小令又称 " 叶儿 ",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每首各自为韵。小令有以下四种:寻常小令、摘调小令、带过曲、集曲。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此外,还有一种联章体, 又称重头小令, 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领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6. 套曲:套曲也称 " 套数 "、" 散套 " ,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 借宫 ",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7.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8. 四大南戏(荆拜刘杀) :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 简称“荆、刘、拜、杀”。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的合称。这四部戏体现着南戏的发展变化, “四大南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