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1 -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2018— 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第Ⅰ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 3 题 (9 分, 每题 3 分)古典诗歌欣赏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情景上, 将其作为核心范畴。古典诗论之所以这样重视情景的关系,表面上看 , 是由于诗歌往往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自然景观和人情世事都在现场引发, 现场感决定了触景生情和即景抒情。 往深处探索, 这里似乎还有和中国的绘画一样的美学原则,那就是把重点放在人和自然的和谐上,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建构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诗学范畴" 。现场感的 “感”,一方面指所感对象是景物,另一方面指所感主体是人情. 但有些诗评家却常把两者绝对割裂开来 . 如宋诗评家范晞文, 在分析诗歌时,往往把律诗对仗句的情景机械分割为“上联景,下联情”“上联情 , 下联景”之类。其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不免将之推向极端。至于把“真” 和“实 " 机械地等同起来, 就更加僵化了。 在这一点上, 连王夫之也未能免俗。他把景钉死在“实”,也就是现场感上。他说: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这就把景观的“真”变成了现场亲历的“实"。对这个理论上的偏颇,许多诗评家长期含而混之,只有清代的黄生提出挑战:“诗家写有景之景不难,所难者写无景之景。" 有景之景,写五官直接感知, 因情绪而产生变异感,这是常规现象。而“无景之景”乃不见之见,变不见为见者,情也。后来,清人乔亿提出了一个与王夫之的“目接”相反的范畴“神遇”,可以说为黄生的“无景之景”提供了理论支撑。“景有神遇,有目接。神遇者, 虚拟以成辞? ?”这个“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由情而感的自由。“神遇”是想象的,有可能不是真的。其感染力从何而来呢?早在明朝,谢榛就提出与写实相对的“写虚”。认为诗人的功夫就是在虚实之间“权衡”。实际上就是说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认为贯休的“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 " ;而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情” 。在汉语中,虚和假是联系在一起的,怎样才避免由虚而假, 达到由虚而真呢?元好问曾经提出, 虚不要紧,只要虚得诚就是根本. 实际上,诗人无不自以为是诚心而发,可是事实上,假诗还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乔亿在回答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