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年博士生《方剂学专论》复习指导第一讲:方剂学科的性质及其内涵方剂概念:最初可能是临床医家有效案例的直接记载;历代方书中方剂与主治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方剂涉及药量、药味、剂型、用法等要素,拥有独有的功用和主治。经临床验证后有特定适应病证和相对固定配伍的方剂,通常被称为“成方”方剂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方剂的出现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附属于临床各科,其学理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20世纪50年代方剂理论才得以初步系统化,方剂才从中医药学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方剂学发展经历了:起源(单味药运用)、早期雏形、理论奠基、临床积累、方论出现、分类发展、学科独立等阶段。现代方剂学的分化呈现出:理论方剂学、临床方剂学、实验方剂学三个不同分支。方剂学科特点:制方原理的诠释是学科理论的核心;治法是学科体系构成的逻辑;方证相关是学科重要的逻辑基础;整合是学科的方法论基础。知识链接:学科的概念;方剂的含义;制方原理;方论;思考:追溯学科发展史对学科认识的意义?第二讲:中医“方证相关”逻辑命题及其意义方证相关:指方剂与病证的关系,即方剂的制方要素与主治病证的病机要素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方证相关”命题的基本含义:方与证不可分离,离开具体治证的方并无实际意义;方剂效用对病证具有依赖性;临床实践中,其效用及大小取决于方与证之间的适配性;方剂释理中,制方原理是以方证的病机认识为基础的。方证相关所蕴涵的科学问题:方证之间关联程度大小及其现代生物学基础。方证相关原理提示:通常单一“以方测证”的识证模式和“据药释方”的识方模式存在逻辑合理性的质疑;方剂研究应考虑到效方和应证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方证对应与方证相关的主要区别:方证对应是基于临床运用中当古方方证与当前病证完全相同时就可使用原方并能取得很好疗效的经验,从而认为原方方药与治疗病证之间具有高度的对应,临床强调“辨方证”,即“有是证用是方”或“一证一方”、“证变方变”。但是,现存方书中常见一方主治多病或多证的、古方原方证历经不断变化发展,其主治也可以扩展至多个,即一个方剂使用不限于唯一的某个病证,但其疗效可能有所不同。这样方剂与病证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人们理解的“一方一证”,而是一方多证和一证多方,方与证之间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对应或关联性,方证相关即是对这种关系的逻辑表述。“方证对应”只是方证关系中的一种特例,即对病证表现为最佳疗效的方剂及其与证的情形。方证对应强调成方的方证与当前病证的相同,方证相关表述了现实经验中的方与证的相对的对应关系,两者在论述角度和内涵上均有所区别。知识链接:方证对应;以方测证;思考:方证相关命题的学科意义?方证对应与方证相关的主要区别?第三讲治法的内涵及其方剂学意义治法概念:是中医针对具体病证而设立的治疗方法。治法与一般意义上的治则和专科意义上的疗法在概念内涵上是不同的。中医治法是临床治疗经验的理论化产物,其形成与方药经验和病机理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治法通常具有层次性、抽象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点。治法与方剂的关系:一般可以概括为“法主方从”。“法方主从论”强调治法对于方剂的主导或统领作用(以法统方),即治法不仅是指导方剂分类的重要依据(以法类方),而且也是指导选方化裁、遣药组方的基本规范(方从法出)。治法对病证和方药具有映射性,即指在现有的治法方药系统中,一个确定的治法含有对其治疗对象-病证和治疗该病证的同类方剂的指向。治法的这种特性,通常可以表述为“治法是病证和方药的中介”。治法的中介特性不仅是方-证相关学说的逻辑基础,也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的病证与方药构成系统的纽结,成为方剂分类的重要依据。基于不同的辨证系统形成各自的治法及其方药系统,中医药学中存在多种辨治系统,目前尚没有一个能够完全整合各种辨治经验的、统一的证法方药系统。研究治法应从病证和方药两方面着手,应考虑到治法所属辨治体系及其学术上的特殊性,对病证病机的探索和对相关类方的研究是丰富发展治法内容的基本途径。知识链接:治法内涵;治法层次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