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神经病学综合征:Susac综合征(Susac Syndrome)VIP免费

神经病学综合征:Susac综合征(Susac Syndrome)_第1页
1/9
神经病学综合征:Susac综合征(Susac Syndrome)_第2页
2/9
神经病学综合征:Susac综合征(Susac Syndrome)_第3页
3/9
神经病学综合征:Susac 综合征(SusacSyndrome)??概述 1979 年,美国医生 Susac 首次报道了 2 例白人女性患者,以脑病和视网膜分支动脉闭塞(branchretinalarteryocclusion,BRAO)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均未提示任何已知疾病,其中 1 例患者经类固醇治疗后脑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显示为“治愈”的血管炎,2 例患者均对类固醇反应良好,Susac 称之为脑和视网膜微血管病。随后,被学者称为视网膜耳蜗血管病,又被称为微血管病性视网膜病、脑病、耳聋(retinopathy,encephalopathy,deafnessassociatedmicroangiopathy,REDM)和耳蜗、视网膜和脑组织小梗死(smallinfarctionofcochlear,retinalandencephalictissue,SICRET)。1986 年,Hoyt 建议将此病命名为 Susac 综合征。1994 年,Susac 应邀在 Neurology 杂志上发表综述,正式将本病命名为 Susac 综合征。1 致病机制Susac 综合征的病因与致病机制目前尚不确切。从病理研究结果来看,Susac 综合征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导致小血管阻塞,进而导致大脑、视网膜、耳蜗形成微梗死灶。曾有报道称患者于注射疫苗、病毒感染后可罹患 Susac 综合征,可能是由于疫苗或病毒进入人体后,激活异常的免疫应答所致。微梗死灶可同时累及大脑、视网膜与耳蜗,原因可能在于三者拥有共同的胚胎起源,其内皮具有共同的抗原。也有学者认为该病可能与血管痉挛、高凝状态相关。近年来,在部分Susac 综合征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了特异性的抗内皮细胞抗体(anti-endothelialcellantibody,AECA),AECA 属于补体激活 IgA1 亚族,可直接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或许在 Susac 综合征的致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图 1Susac 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模型)2 临床表现Susac 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急性脑病、视网膜分支动脉闭塞和听觉受损”三联征。但仅有 13%的患者在发病初期就表现出上述 3 组症状,一般会延迟数周至数年,平均延迟 5 个月。头痛可作为该病的前驱症状,常表现为偏头痛,出现于 80%的患者中。在整个发病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视觉症状和听觉症状出现在 90%以上的患者当中,85%的患者会出现“三联征”表现。Rnenbohm 等将 Susac 综合征的自然病程分为 3类:单相病程、多相病程与慢性病程。多数患者为单相病程,常在 1-2 年内缓解不再复发;部分患者属于多相病程,病情常持续超过 2 年,急性加重期之间可有缓解期;少数患...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神经病学综合征:Susac综合征(Susac Syndrome)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