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完模块三,我感触很深,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必从小开始, 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作。托尔斯泰认为: “一个人若是没热情, 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责任心。”责任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未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持别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小皇帝”,宠得错位,爱得过度,都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神手”的生活。容易养成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的性格,缺乏竞争意识和责任。因此,培养孩子做个有责任感的人是当今社会迫在眉睫的任务。那怎样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呢?在班主作工作中我尝试以爱育爱,在爱的氛围中孕育责任感。现在多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让学生懂得爱父母是责任,是义务。情感因素的核心是“爱”。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为了培养学生对家庭,学习的责任心,每当一年2 级新生入校时便在校门口挂上这样的标语:“热爱你的妈妈吧。”可见,“爱”是责任感的基础。现在小学六年级这些半不大的孩子,总认为自己长大了,跟父母慢慢有代沟了,三句不到就吼父母,容不下家长的半点批评。针对这种现象,我专门开班会讲这个问题:同学们,现在都说你们是小皇帝、小公主,你们太幸福了。父母为你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啊!下雨天,父亲给关来雨伞;天凉了,母亲给织好了毛衣;放学了,父母给端上可口的饭菜;你们生病了,憔悴了父母的容颜。他们把爱全给了你们,把世界给了你们,你们就成了他们高兴和痛苦的指挥棒。可他们对你们的要求都很低,只希望你们有健康的身体,优秀的品质,良好的成绩。可你们,总觉得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的,稍有不如意,就对父母发脾气,你们好残忍啊!为了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意识到尊重父母的重要性,我常用最通俗的话对他们说:同学们,中国自古以来留传下来的优良传统是:孝为先,供养父母是儿女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你们从小不努力学习,没有文化知识,将来找不到工作,父母又老了,再没钱给你们了,那么你们怎么办?你们凭什么供养父母,照顾父母。为了让学生及早懂这个道理,我经常组织学生3 学习描写孝敬父母的文章,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代沟问题,学会主动地反思自己的行为。这些话语,这些做法,犹如水滴石穿,在渗透中,学生开始懂得爱父母,有些学生甚至立下为父母争光的志向。我班的调皮捣蛋生陈昊,他软硬不吃,唯独摆她母亲来可以捅他的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