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香港电影金像奖:煞有介事的致敬金像奖颁奖之夜,恰逢北京国际电影节,我跟一群写影评的朋友在一起。二三十个人,来自中国各地,他们也都是香港电影的忠实影迷,对邵氏、新浪潮、银河映像如数家珍。要知道,一个70 后、80后影迷,很难不受香港电影的影响。如果你不喜欢香港电影,那意味着你的成长阶段几乎没有好电影可看。对于这个发生在当下却显得不合时宜的话题,大家的表现确实是毫不在意。其中一人说,扫了一眼入围名单,就索然无味,还有什么好关注的。一句大实话。与此同时,在门户网站做直播的朋友抱怨不断,痛批颁奖晚会的无聊乏味,说:下回再也不干了。要知道,就连戛纳国际电影节宣布提名,这伙人的兴奋程度都跟看过了电影似的。这就是2015 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一个我们曾经听到颁奖音乐都差点要热泪的电影奖项,一个跟不上时代,被丢弃在九龙半岛的电影奖项。许鞍华和《黄金时代》的大获全胜,称得上意外,也称不上意外。意外在于, 它的负面声音前所未有的多, 并且在中国电影市场认定为彻底失败。然而,当香港电影人一人一票,把大奖发给了许鞍华。这直接说明, 他们肯定这样的良心作品, 围绕这部制作的电影人值得尊重。可是,许鞍华值得尊重的事情,从二十年前开始就不断在上演:1996 年的《女人四十》, 2000 年的《千言万语》, 2009 年的《天水围的日与夜》, 2012 年的《桃姐》, 2015 年的《黄金时代》。这已经不是新不新鲜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毫无生气的形式凭吊。几乎所有香港电影人悉数北上,结果金像奖评定的,只是那些香港导演拍出来的华语电影。 样本不断缩小不说, 如今更沦为了滥竽充数。说好听点,这还是严守规章制度。说不好听的,这个奖已经失去了参照价值,连顺手转发的用处都没有。要知道,北边的内地有几百部电影,另一边的金马奖早已经敞开门户。尽管以徐克、周星驰和王晶为代表的香港电影导演,他们都在内地市场奇迹般地焕发了商业生机,可是,谁都看得出,他们的电影已经跟港味无关,也不值得被表彰。另一边,金像奖依然没有想好如何转型,坐视青黄不接,演员断层,还有愈发狂热的内地市场。许鞍华当然是好导演,刘青云当然是好演员,可是,放在这样的一个夜晚,他们的对手都是一帮不入流的香港电影,这样的局面, 当真是造化弄人。王菀之一个人以三部电影提名最佳新人,宛如十几年前,郑秀文用三部电影自己打自己。这说明,香港电影还是那么缺少人才。本土市场也有一些电影冒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