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欢迎阅读1 孔子教例里的实效德育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所有德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学生在校一个样,走出校门一个样的“双面人”现象怎样才能得到根治?从两千多年前圣人的教育典故里,我们也许可以窥出一些门道。春秋战国时,鲁国有这样一项规定:凡是鲁国人去国外旅游,在国外看到同胞沦为奴隶的, 可以垫钱把他赎买过来, 回国后可以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有一个学生到国外旅行, 果然看到鲁国人有在国外沦为奴隶的,他就垫钱把他赎买过来,但回国后没有去报账,人们知道后人人都夸他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却批评了他。 有人对孔子说:“他做好事,赎买同胞不报账,干嘛还要批评他?”孔子说:“他的行为妨碍了其他在国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被赎买回来。今后有人出国去,看到有同胞沦为奴隶, 他就会想: 我垫不垫钱赎买他呢?如果我垫了钱,回去报不报账呢,不报账,我就白白地丢了一笔钱;如果我回国去报账,人家就会把我同那个人相比较,说某某人赎买奴隶不报账,说我品格不如某某人那样高尚,我何必多此一举,招人议论呢!他一想到这里,就会假装没有看见,走过去了。这种赎买同胞不报账的做法,岂不是妨碍了更多的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被解救出来吗?”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实效德育的一些基本特征。一、 德育需要教育者有智慧的穿透力。道德因其社会性的本质精品资料欢迎阅读2 属性,它的形象必定因视角的不同而多元,即同样一个行为,在不同环境中,它的对错优劣可能是迥异的。如上面故事中:孔子的一个学生在国外垫钱赎买了在国外沦为奴隶的本国人,但回国后没有去报账。这种做好事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品质,在常规视野里,无疑是需要肯定倡导的。 可是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却受到了老师孔子的批评。孔子不是在鸡蛋里挑骨头或者要故意标新立异,实在是因为他敏锐地洞察到这本身是一个宏大背景下的国策(姑且不论它的正确恰当与否) ,是关系当时众多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自由的大事。个人行为与大道德冲突时,个人行为无论从局部看怎样正确,都将不再正确。不过,一般简单的行为我们很容易判断是非, 比如傻子用石头砸朋友脸上蚊子,但看待比较复杂的事件就需要智慧了,一如塞翁面对失马的态度, 我们需要用全面、辩证的眼光看远一点,看广一点,看灵活点,既要看透事件本身,又要看清它与相关事物作用后的状况。 反观我们的德育,多教育学生如何“高尚” ,而很少教育学生如何根据实际环境辩证地决定自己的言行, 致使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