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第一部分:学前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对情绪的识别(一)幼儿能够通过面部表情识别他人的内心世界。3 岁左右的大多数幼儿已经能够正确命名“快乐”的表情3-4 岁的幼儿开始学会识别“伤心”和“生气”4-5 岁的幼儿逐渐学会使用“害怕”这个情绪标签研究表明,西方幼儿识别“伤心”早于“生气”,相反,中国幼儿识别“生气”早于“伤心”。研究者认为,这和中国父母的情绪表达习惯是相吻合的。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父母更重视自身的权威性, 愤怒更容易维护个人权威, 而伤心则被认为是内心脆弱的表现, 因此父母更倾向于表现愤怒而非伤心,这样,中国幼儿接触愤怒的生活情境相对较多,对于~愤怒”的识别也相对较好。(二) 对情绪的理解情绪理解是指幼儿看不到表情也能够理解在一个具体情境下他人的情绪感受。例如,问一名幼儿:“妈妈给小明买了一盒巧克力,小明会有什么感受?大多数幼儿能够理解小明的情绪。这种情绪理解能力在幼儿阶段发展迅速。5 一 6 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给出合理的解释,而且与表情识别不同,幼儿对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与生活中消极情绪更容易引起成人和幼儿的讨论有关。二、 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情绪表达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出生时婴儿会表现出好奇、痛苦、厌恶和满足。两个月时,婴儿开始展露社会性微笑。2— 7 个月出现的其他基本情绪是愤怒、悲伤、快乐、惊讶和恐惧。2岁时,婴儿开始表现出复杂的情绪,例如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这些情绪又被称为自我意识的情绪, 都是在自我评价过程中产生的。最初这些情绪只有在成人在场观察他们的行为时才会产。 例如: 一个 3 岁的孩子在一个高高的滑滑梯上独自玩耍并不会产生自豪感,但是当父母在旁边时,他便会很得意地对父母说:“看,我高不高!”而父母故作激动的表情会让孩子感到非常满足, 他会乐此不疲地滑下爬上向父母显示自己的本领。在父母的引导和强化下,幼儿逐渐将成人的评价标准内化,直到学龄阶段才能够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羞愧或内疚。三、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一)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1.幼儿的自我情绪调节初生婴儿的情绪调节比较困难。 他们只能通过将身体从引起不愉快的物体旁边移开或是通过不断吸吮的方式减少某些不愉快的冲动,大部分时候他们只能通过哇哇大哭来发泄自己的情感2— 3 个月的婴儿能够采用控制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