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金融危机中产业转身之策 2009 年 03 月 11 日 16:16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2009 年 2 月 28 日播出:危机中的转身,以下为节目内容。 上周发布的“CCTV2008 经济生活大调查”中,中国公众最关心的年度国际事件,“金融危机”排在了首位,比例高达 80.1%。的确,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打破了一个个神化,破坏一个个教条,让所有人为之侧目,特别是那些以“中国制造”引起自豪的中国企业家们。当置身这场危机之中,他们不得不深思,“中国制造”该做一次怎样的转身才能摆脱这场危机?面对出口减少、企业投资信心不足的事实,2009 年什么才是危机中的机遇?面对这些问题,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选择了一些在中国制造业里具有标志性的地区,试图通过记者的观察走访,寻找“中国制造”时下的转身之策。 大连是中国东北城市圈的一颗明星。“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国际航运中心、”“石化产业基地”这些词汇都写在这座城市的名片上。当全球金融危机来临,这座特殊的城市发生了什么?它的转身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发呢? 一、航运之变 在大连港集团新落成的办公大厦顶层,大窑湾港区尽收眼底,这个占据大连 70%以上吞吐能力的港区,记录着大连——这个国际航运中心目前所处的温度。 记者越过港区油品、粮食、集装箱、汽车码头一一望去,一列火车正徐徐开来,码头上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卸船,并把货物装到火车上。“打扰一下,我问一下,现在这个货是从哪儿过来的啊?”“这是从德国进口的,到长春一汽大众的配件,汽车配件。”“它是就直接上火车就可以走了吗?”“对,在海关放行完毕之后,通过大连口岸海铁车辆直接运到长春一汽。” 这批汽车配件从船上卸下来后,直接装载到火车上运往长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东北内陆企业,选择这种海上铁路联合的运输方式。尽管发生全球金融危机,他们这个集装箱码头,现在一天仍要装 300 个车皮。大连港集团总经理孙宏说:“2008 年,我们大连口岸整个的集装箱总的吞吐量我们在 450 万标箱,海铁联运量我们去年是超过 30万标箱,这个无论是总量还是增幅,在全国沿海港口都是第一位的,所以说明我们这个在东北腹地的海铁联运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高的。” 在大窑湾集装箱码头 10 万平方米的铁路堆场,堆满了粮食、汽车配套产品,这些货物都来自东北腹地。东北振兴五年以来,大连港已经陆续开通了 14 条海铁联运集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