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4-2025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虽然经过汉儒改造的儒家学说没能马上取得一统之势,但至少在表面上得到官方支持。汉武帝时期是从黄老道法向儒法转变的过渡期,汉初几十年的儒学复兴及武帝的提倡使得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逐步提升进而形成风气是不争的事实。此期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汲取整合完毕,处于独立于彼此的阶段,表现为被后世所诟病的“阳儒阴法"“外儒内法"状态。到宣帝宣扬“汉家历来以霸王道杂之”已经充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独立向内在一体发展的趋势。后世的“儒法合流”更多表现为儒家渐盛、法家渐弱,法家的合理、顺时之处不断为儒家所吸纳的大趋势。“儒法合流"的趋势最早在两者的对立中进行,界限分明,随后则作为一体的两端,不断契合。 随着儒法思想由外在对立到内部融合,“儒法合流"不断深化,“修经明学”务“在“轨德立化’’的儒生和起于“刀笔筐箧"长于“优事理乱”的文法之吏自然也处于不断的融合之中。随着儒学的复兴,王朝政府向儒生放开了大门,越来越多的儒生充任各级政府官员,官员的技能和成分起先发生显著改变。武帝时博士几乎只备询问之用,到元帝时则已是用度不足,可知儒生功用已经由原来流于表面的“缘饰"转而变得务实。尤其盐铁会议之后,贤良文学的辩论受到权力中枢的重视,当时的执政大臣特地召集贤良文学“问以得失”,使儒生成为一股活跃的政治力气。宣帝时“用吏多选贤良",贤良文学大量进入政府任职,他们尊奉的儒家德治观念起先影响实际政治。 随着儒学渐兴,政府中也存在文法之吏改学儒术的现象,具有专业法律技能的文吏渐渐放弃排儒立场,很多继承法家传统的文吏起先学习经学。文吏之所以转学儒术,既有外部政治、文化环境的压力,也有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经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公卿大夫们明显彬彬儒雅起来,社会风尚也悄然转向,文法之吏假如不甘愿被排斥于以儒学为主干的文化氛围之外,便必需选择认同儒术。这些以文法律令为文化背景的吏员,在他们已经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生活,有的甚至已居高位的时候,依旧花费精力补充修习新贵之学,自然是因为儒学之风大盛,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其所开拓的仕进之途更为光明和迷人。汉魏之际王桀的《儒吏论》对这一现象作了总结:“吏服训雅,儒通文法,故能宽猛相 2 济,刚柔相克也。”精确地阐释了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