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三巨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异同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被认为是古典风格作曲家中的三巨头。的确,他们三位带给了我们那个年代最伟大的音乐。舒伯特的名字有时候会加入其中,不过基于以下理由笔者在这里就不对他展开讨论了:舒伯特创作的几乎都是新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而非古典风格,直到他短暂人生中的最后几年。他留下了一些杰出的大型作品,但数量上远不及上述三位。在重点指出三位作曲家的差异之前,但笔者想首先简言他们之间的共性。与以往或之后的音乐风格相比,曲式在古典风格的音乐作品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运用奏鸣曲式是这种风格的典型特征。奏鸣曲式在当时十分普及,它渗透进了每种体裁的音乐中,甚至包括歌剧和宗教音乐。这三位作曲家各自创作了一些奏鸣曲式同其他曲式杂糅的作品。回旋曲式和变奏曲式就经常与奏鸣曲式混搭。简言之,奏鸣曲式的开头简单而调性稳定,越超中段发展则越为紧张,而在结束部分,乐曲会回归简单和舒缓。高潮总是出现在中间段落。你通常在这个部分发现乐曲最为复杂的结构、跨度最大的音调转换和最激越的节奏。海顿并不是奏鸣曲式的创始人,却是其中的行家里手。他对曲式的把握十分精准,同时又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发挥。在奏鸣曲式的乐章中,他将假再现应用在发展部临近结尾的地方。这种方法可以捉弄听众,让他们误以为再现部已经开始了,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乐曲依然在发展部不稳定的和声中继续推进。当然,像假再现部这样的桥段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简明扼要。在短暂捉弄听众之后,音乐将进入真正的再现部。除了假再现部之外,海顿还喜欢利用出人意料的急转给听众带来惊喜。突如其来的曲调变化,始料未及的节奏及和声变换,一段将乐曲引向与预期完全不同的乐句……海顿的袖子里藏着好些逗人的包袱。他是一个能给听众带来惊喜天才,即使依然是在奏鸣曲式的范畴内。他的音乐充满了个人气质和异乎寻常的想法。他不断尝试令听众吃惊的新方法。他喜欢用突然而始料未及的停顿或延长音毫无征兆的打破乐曲原有的进程,使听众惊愕。他喜欢紧凑的使用相隔甚远的音调,突然毫无预兆的从一个音跳到另一个很远的音上。而莫扎特更倾向于循序渐进的将一个较远的音呈现给听众,以使他们有所准备。海顿喜欢在主题中以简单的动机为跳板演进为千变万化的乐思,贯穿整个乐章。他许多的乐章都是单一主题的。实际上,一位法国的评论家写道,海顿只需要一个主题即可创作一篇交响乐章,而小众作曲家则需要若干个。莫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