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机制让农村集体“三资”在阳光下运行——进一步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初探何学廉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是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也是诱发村干部腐败的一个最直接、最重要因素。从近年来我县查处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都与村集体“三资”管理不善有关。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新机制,切实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从源头上有效遏制村级财务混乱、经济合同不规范、集体资产变相流失等现象,有力推动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但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个别村集体开支随意性大,财务混乱,不公开或不真实,资产、资源家底不清、产权不明、处置不当等问题不但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而且还引发了干群矛盾,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值得我们大家去思考和探究。笔者结合十多年来的农村工作实践,就加强农村“三资”管理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笔者以为,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三资”管理重视不够。少数乡镇认为“三资”管理情况复杂,直接触动少部分人的利益,不好管理,出力不讨好,因而不愿抓、懒得抓;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债务多,无资产可管;有的认为,村集体财务实行“村财乡管村用”后,村干部很难违规处置集体“三资”等片面认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对村集体“三资”管理不重视,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2、对“三资”家底情况不明。农村“三资”涉及面广,既有现金的,又有实物财产的,还有资源性质的;既有可移动的,又有不动的;既有国家支农资金、各项补偿补助款,又有集体收入;还有筹资、捐资收入等,存在的形式复杂多样。特别是对土地(机动地)、荒地等的登记不全、不细,没有一本完整、准确的明白账。因此,无论是村干部、村民,还是业务部门对农村集体“三资”的具体数量和价值都不是很清楚,造成“三资”底子不清、管理混乱。3、对“三资”管理力量不足。目前乡镇“三资”管理中心(经管站)的人员都是兼职,负责农村“三资”管理的人员就一两个,监管力量严重不足,难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村报账员更换频繁,导致业务熟练程度不够。此外,有些乡镇领导对此项工作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使一些经管人员常年围绕乡镇中心工作奔忙,顾不上本身的工作业务,往往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4、对“三资”管理不规范。目前虽然实行村财乡代理制度,1村级财务管理有了加强,但在集体资金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有的资金违规滞溜账外,规避财务监管,收不入账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按照有关规定,村级招待费实行零控制,但有的村将招待费超转嫁到其他费用中,致使村级招待费隐性存在。三是部分乡镇在资产资源的管理、使用、处置等方面没有严格操作程序,在处置资产资源过程中,存在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完整、费用入账不及时等现象。四是按规定虽然都要进行村务、财务公开,但由于制度缺失,监督不力,公布的内容、形式、时间都不符合要求,有的对于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致使农民无法完全了解本村的村务、财务情况,致使公开流于形式。5、对“三资”管理监督不力。一是监督部门乏力。由于职能限制、违规金额小等种种因素,司法机关不能、不愿介入村干部的经济问题;村干部是党员的,纪检纪机关还可以查处,对不是党员的,纪检机关不便查处。二是群众监督乏力。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此外,现在农村大部分有知识有能力的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的村民基本上是老少病残,他们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给了有私心的干部可乘之机。三是村班子内部监督乏力有的村主要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开会,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造成班子内部不力。四是理财小组监督乏力。村民理财小组的作用发挥不够,有的干部自用自批,村民主理财公章在村干部手中,理财小组形同虚设。——加强农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