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先争优典型案例[11]:庆阳市“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甘肃省庆阳市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确定活动主题,创新活动载体,实施分类指导,针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际,着眼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在全市实施“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全市每个村选录一名优秀农村青年到高等院校就读,全面系统的学习农村实用技术和管理方法,有针对性地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大学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智力保障和技术支撑。一、案例背景实施“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是在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农村党组织建设实际,对照创先争优活动的目标任务提出来的。庆阳市是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地处甘肃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会处,辖7县1区、116个乡镇、1261个行政村,总人口264万;现有村级党组织1354个、农村党员5.9万人。近年来,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村人才匮乏,农民文化素质整体上偏低,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低,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低,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重点开发的苹果、草畜等特色产业,也普遍存在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小、区域特色不明显、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缺乏人才支撑,缺乏领办龙头企业的领军人物,缺乏有知识、懂市场、会经营的产业带头人。二是个别村级班子建设还比较薄弱。一些村级组织班子整体功能不强,带头创业、带民致富的能力比较弱;一些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不强,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个别村干部文化程度偏低,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加快发展的能力和魄力;极少数村干部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工作方法简单,作风浮躁,处事不公,在群众中威信不高;个别村党支部对发展农村党员重视不够,致使农村党员、村干部年龄偏大,村级班子后继无人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相当一部分农村高中毕业生考不上大学,得不到继续教育,只能在农村从事简单的生产经营或者外出务工,不具备一技之长,难以承担建设新农村的重任。为此,需要在农村党员队伍、村干部队伍中补充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抱负的青年人才,从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巩固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基于这一现状,庆阳市委在加大选聘工作力度,在全省率先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的同时,从提高农村青年素质,扩大就业渠道,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在全市实施“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计划市县财政投入2000多万元,分三批在全市1261个村各选录一名优秀农村青年,到陇东学院接受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为每个村培养1名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学员的学费、书本费、住宿费、交通费由市、县(区)财政承担。学员在校期间学完必修课程且考试合格,颁发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实施“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这是市委、市政府惠农强农的重要举措,是加强院地合作,为地方培养人才的积极探索,是农村有志青年学习深造、增长才干的大好机遇。二、主要做法“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实施以来,庆阳市从报名录取、课程开设技能培训、机制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研究部署,确保“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取得实效。(一)严格把关,认真组织报名录取。工程领导小组提出严格的选招条件认真编制选招计划并广泛宣传,动员符合条件的有志青年积极报名。对符合条件的人员,由市、县、乡、村四级层层审查把关,择优推荐,列入培养计划。属于社会青年的,参加当年全国成人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成绩合格后,由培养院校正式录取;普通高考高职线以上的考生,由培养院校通过招生部门办理录取手续。通过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层层筛选,确保了生源质量。(二)以德为先,提升学员政治素质。紧紧围绕学员培养的目标定位,着力提升学员的致富能力、带富能力和切合本地实际的农村管理能力。按照学有所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要求,开设了《农业及农村政策法规》《农村基层民主》《农村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加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