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大自然”社会实践小组个人心得体会根据省委宣传部、省高校工委、省精神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相关文件精神,按照我校团委具体要求,结合我校大学生教育实践改革,2010年7月,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关爱自然”社会实践小组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我作为小组的一员,跟随小组对距绥化城区约10公里的兴福乡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主要针对“自然环境”方面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兴福乡的资料。我们与兴福乡政府领导进行了对话,乡长刘卓为我们讲述了当地的人口数量经济状况、优势产业等情况,详细介绍了兴福乡的养殖业及沼气池的修建,并阐述了对兴福乡未来发展的整体规划。经过交谈,我们对兴福乡有了大致的了解。兴福乡南邻南泥河,北靠呼兰河,哈伊、绥巴公路及哈佳铁路贯穿全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全乡总面积17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95万亩,下辖9个行政村,102个村民组,71个自然屯,现有8988户总人口34745人,社会总产值实现了2.74亿元,人均收入实现4728多元。兴福乡为黑褐色团粒土壤,适宜农作物种植,粮食作物以大豆、玉米和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马铃薯和棚室蔬菜为主,畜牧养殖以黄牛、生猪、蛋鸡和大鹅为主。我们还实地考察了兴福乡的公共设施,如周边高速公路、乡内公路以及学校参观了一些农业基地,并走访了当地居民,以下是我对于兴福乡农村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调查结果与心得体会。一、兴福乡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环境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内涵十分丰富,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而兴福乡的新农村建设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近年来,兴福乡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巩固主导产业。调优新增产业,育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兴福乡突出大豆主导地位,以种植高油、高蛋白品种和大豆良种繁育为主,靠着先进的农业技术、良好的生态环境、肥沃的土质,种植出品质优良的大豆,被国家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兴福大豆”全国驰名。原国务院委员陈俊生,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曾分别考察了兴福乡大豆模式化栽培及大豆科技园区建设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优先发展大豆产业的同时,兴福乡注重多业并举,还重点发展了畜牧业,扩大黄牛、生猪、蛋鸡养殖规模,使畜牧业成为兴福乡又一强有力的支柱产业。同时,发展以棚室蔬菜、香瓜、西瓜等高校经济作物为主的路边经济正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农业,而希望在教育。兴福乡近年来关注教育发展,加大了对学校的建设,尤为明显的是兴福一中新建三层教学楼一幢,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教室内安装了多媒体设备,操场上娱乐、健身设施齐全,让兴福乡的孩子们都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先进的学校里学习兴福乡领导也相当关心兴福乡留守儿童的成长。乡镇中有很多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常年缺少父母的关心爱护,他们便是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兴福乡与我校合作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活动,通过结对子、通信等方式让我校学生与兴福乡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沟通,给予他们关心与呵护,陪伴他们成长。这种举措功在千秋,关心下一代人的成长,更是在培养下一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兴福乡的旅游业也正在悄然兴起,以兴福乡老年公寓娱乐城为龙头,大力发展旅游业,利用兴福乡的养鱼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度假垂钓成为兴福乡一道美丽的风景。兴福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体现出较为喜人的成果,社会的进步才能带动环境保护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