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解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发布,掀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部署中,提出“学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深刻内涵与意义何在?如何推进这一改革的落实?我认为校长角色转变是关键。 一、从“管理”向“治理”转变传递何种内涵 过去,我们也认识到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今天我们更应认识到治理能力不足和不够现代化的问题,即不只是从上到下管的能力不足,而且是多元、平等、协调的治理能力不足。《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既是国家的治理学说,也是我们改革的工作目标。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提“管理”,这一次《决定》突出了“治理”二字,而且还强调治理体系、治理能力要实现现代化,我认为这是非常先进的理念,可以说是《决定》的最大亮点。 我们应该深刻理解从管理到治理这一变化的深刻内涵。管理是从上而下、一元单向的。而治理是指多元利益主体围绕共同的目标协调与互动的过程。可以说,随着市场经济中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政府与民众、社会、 企业、学校的关系也应是平等的、双向的、互动的、协同的。 在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就成了一个紧迫而现实的任务,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校长、管理层、教师、家长、学生、社会的关系,并建立完整的治理结构。 在学校内部,当前已经进入高度大众化、均衡化阶段,这不能只理解为基础教育规模和均衡,而应认识到基础教育组织的复杂化、结构的多样化、水平的差异化、权益的多样化。 除了学校自身的复杂变化,学校的外部环境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的利益关联者显著增加。过去,很多人都不了解学校教育,觉得它神秘。而今天,读书是平常的事情,利益关联者显著增加,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教育,也更容易看到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整个社会都能评论教育的一个原因。 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化告诉我们,如果还停留在过去“管理”的概念下来发展教育事业,显然已经不相适应了。现实情况要求学校管理向治理转变,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量现代化”的前提 从1985 年至今,党中央、XXX 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一直在试图突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