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论语》文本谈对“君子”和“为己之学”的理解一、孔子心中的君子是仁者,是智者,是勇者。1.君子重 “仁”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的人生哲学,仁的具体实行者就是君子。 “爱人 ”是“仁”的前提,推己及人则是“仁”的实现途径,实现仁的途径就是从自己出发,推己及人,自己喜好的要推广到别人,反之,自己厌恶的,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做的就是仁的根本之道。君子“择居 ”、 “择邻 ”都会以仁为中心,即便是 “陋室 ”,“君子居之 ”也会如 “芝兰之室 ”。这样的思想具体到生活中,就是中国自古以来“以和为贵 ”思想,人们把内心的仁推行到公共生活和公共场合。不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稳定和谐,都至关重要。君子在面对不同的意见时,仍然和气相待:彼此不同,但仍会尊重。仁是许多重要品质的基础,本着仁和的心态,自然延伸出其他的品质。2.君子重行君子的笃行之道将仁德转为现实,君子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人际交往中都非常注重笃行,子日:“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 则吾未之有得。 ”孔子认为大言不惭,行动就会很困难,所以 “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如果没有实践,空谈仁德就会毫无意义,很容易就流于形式和虚伪。3.君子重孝“孔子在孝观念道德发展上最重要的就是养以致其乐,孝的基础是爱父母。孔子不是把孝单纯地解释为服从礼的强制,他很重视亲子之间的感情,认为孝是由父母对子女的爱引起子女对父母的爱。 ”单是经济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论语》中,子游问孝篇,对孝养与孝敬的问题上做了区别。我国古人常讲: “百德孝为先 ”,与孔子的这种极力的提倡密切相关。君子的 “孝行 ”成为中国人孝的典范,就是因为他更重视精神上对父母的仁爱。4.君子尚勇君子的勇敢并不是像战士那样体魄上有勇力,而是在内心不惧,在当时的乱世,仍敢于坚守自己原则,同时在言行上温婉尔雅。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君子坚守的是一种公平,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顺应时代潮流的原则,这种正义让他无所畏惧。他不害怕短暂的困难和来自权势的胁迫,内心的仁义和信念使他有种天生的使命感,他的智慧也让他看到,他的坚定可以让他流芳百世。5.通权达变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非得怎么做,也没规定不能怎么做, 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怎样做符合人情世故,符合客观规律,就怎么做。时代在向前发展,如果不随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