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标准 一、适应对象 中等和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商务专业学生。 二、课程性质 国际货运是我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专业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物流与货运的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知识,对各种国际运输方式的流程非常熟悉,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缮制各种运输单据,胜任在国际货运及相关领域的工作。 三、参考学时 72学时 四、学分 4学分 五、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作为国际商务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货运业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国际货运实践操作能力和单据流转能力,熟悉国际货运相关国际惯例和法规,掌握国际货运业务基本技巧,能胜任国际货运企业或外贸企业国际货运岗位工作。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国际货运的一般流程; (2)掌握运输方式的分类; (3)熟悉船期表、航班时刻表; (4)掌握集拼业务、集装箱货物交接地点与方式; (5)熟悉订舱单、托运单、装货单、收货单、场站收据的概念及作用; (6)掌握提单、提货单、交货记录和航空运单的流转; (7)熟悉运输工具的配载与卸载; (8)掌握国际联运与中转的含义、特征和要素; (9)熟悉国际航空快递业务及其特点、主要形式; (10)掌握美国大陆桥运输业务、西伯利亚大陆桥运输业务; (11)了解国际货运进出境口岸; (12)熟悉运费的计算; 2、能力目标 (1)能对国际货运流程各环节进行相关操作 (2)能进行集装箱配箱操作; (3)能进行集装箱的拼箱与交接操作; (4)能制作订舱单、托运单、装货单、收货单、场站收据等货运单据; (5)能制作海运托运单、海运提单和航空运单; (6)能熟练从事订舱、托运、报关、报检、报验、保险等国际货代相关业务; (7)能对不同运输工具进行配载与卸载; (8)能进行短途接驳、中转与联运操作; (9)能对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费进行计算。 3、素质目标 (1)自我学习能力; (2)良好职业行为; (3)与人协作能力。 六、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一)课程框架 按照适应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设优质课程,紧密配合国际货运行业标准的考核模块进行教学内容体系与结构模式的构建。将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中,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保持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方法的科学性,又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