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革新 一、改革背景 海尔集团是在1984 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特大型企业。短短15 年时间,海尔以"先难后易"的战略,坚持打海尔品牌出口,实现国际市场拓展。现在海尔已在海外发展了62个经销商,30000 多个营销网点,产品批量出口到欧美、中东、东南亚等世界十大经济区域共87 个国家和地区。1998 年,海尔品牌出口创汇7665 万美元。企业还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南斯拉夫等国家设厂,向国际化大企业的目标迈进。虽然集团在创立世界名牌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产品开发和客户服务,取得了令国内外同行瞩目的业绩,但正如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在'99财富上海论坛上的发言所说,海尔集团不仅仅是在考虑如何去做"大", 而且考虑如何做"强 ", 使海尔集团与世界著名大型跨国公司一样,让企业具备良好的素质,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海尔的世界名牌战略,奉行的是"有缺陷的的产品等于废品"的质量意识、"用户永远是对的"的用户至上意识、"卖信誉而不是卖产品"的品牌意识。纵观以上各个关键点,物流无不贯穿始终,海尔过去正是依靠向顾客提供星级服务和产品及时配送取得了巨大的市场业绩,海尔集团一旦将竞争优势建立在全过程中的企业综合物流能力上,就具有了别人难以复制再现的特色,使物流成为集团的核心战略能力。 放眼所有的世界500 强企业,他们都是拥有世界一流物流能力的厂商,通过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获得竞争优势。而海尔正是希望通过物流重组,像他们那样,实现物流管理的总目标,即以最低的的物流成本向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海尔"创立世界名牌"的国际化战略目标,要求海尔持续批量地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而保持大批量生产条件下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又要求必须从原来分散在各事业部的局限于国内的采购活动,改变为整个集团集中的国际化采购。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开拓,对生产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单纯是产品产量能否满足市场,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市场需要的时候,生产和递交顾客需要的产品及服务。这种迅速走向国际化的作业,提高了物流成本,也增加了物流复杂性。海尔面临全球物流壁垒的挑战,即 4D 挑战 (距离、需求、多样性、单证)。这种全球化的作业,使得海尔必须站在供应链管理的观点上去系统管理由大量不同国家的供应商及经销商所组成的复杂供应链。 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尔过去的物流状况不尽人意,同国内的其他企业一样仅仅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