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4 海水的性质 【课标分析】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的性质对人类的影响。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 A.让学生了解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区分盐度和密度的概念 B.让学生分析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在海洋上是怎样分布的 C.让学生分析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和影响机制 D.让学生分析不同海水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并了解人类对其应用情况 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是“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的性质对人类的影响”。要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的影响前,必然建立在对海水性质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等方面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具体要求包括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维度的海水温度分布图表,分析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理解海水盐度和密度的概念,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总结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掌握三大海水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它们的应用。 本“课标”特别强调“运用图表资料”,因此,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读懂图表信息,总结归纳各个性质的分布规律,通过对比区分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机制,再通过运用自然规律、结合影响因素解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 14 在学习评价中,学生通过读取图表信息寻找规律的过程,以及学生通过识记规律来解释现象的过程,都作为考核学生的内容。这是教师在设计评价习题时的关注点。 【教材分析】 水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之一,而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其中,海水的理化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教材安排在必修1的第三章第二节,是第一节的微观表现,同时对第三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海水性质的时空分布规律”没有在新课标中提及,却是课标要求的隐含条件,为本课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温度、盐度、密度、物质的三态变化等概念,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物理课和化学课上有过涉及,学生可将基本概念迁移运用到对海水理化性质的概念解释中;同时,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对海洋水体的大致分布有一定的宏观了解。高中地理要求更加细致地认识海水的理化性质和海水的运动类型。 3 / 1 4 海水的理化性质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是个值得关注的主题.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调查研究、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能力。高中学生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通过交流讨论可加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