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为九个单元,第一单元为绪论,第二三单元介绍日常言语交际,第四单元介绍语言交际,第五单元介绍非语言交际,第六单元介绍跨性别文化交际,第七单元介绍谈判风格的文化差异,第八单元介绍跨文化交往中的幽默认知,最后一单元介绍了中西方世界观在对宇宙、自然、知识、社会、时间及交际等人事方面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第一单元:绪论 绪论部分总体介绍了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知识。 1 文化成员分享着行为模式以及世界运行模式,然而,尽管在不同文化的冲击影响下,人的行为和习俗会发生快速的转变,但是人的价值观却很难因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2. 交际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三个因素影响着人们的交际。一是人的个性,二是所处的文化,三是所处的物理环境。交际是一种互动的行为。 3. 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作为研究领域是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跨文化交际的鼻祖,Edw ardHall 于 1959 年发表了《无声的语言》一书。也有研究发现是四种趋势----便捷的交通系统、创新的交流系统、经济全球化以及大范围的移民(Samovar & Porter,2003),促进了地球村全球化的发展。 第二、三单元:日常言语交际 二、三单元介绍日常言语交际,主要介绍跨文化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称呼、话题选择、拜访礼仪、赞语与赞语应答等。 1. 称呼。中西称谓语分为两种,一是亲属称谓,一是社交称谓。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无论亲属称谓还是社交称谓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杂多样,而英语亲属称谓则相对贫乏,指称宽泛,语义模糊,比如一个Cousin 就相当于汉语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八个词。中英语在社交类称谓方面差异也较显著,汉语的身份类称谓种类多,范围广,尤其表现在头衔性称谓的偏好,英语身份类称谓种类少。中文中身份类称谓可细分为三种:(1)姓+职务;(2)姓+职称;(3)姓+职业。类似王院长、李教授、肖律师等称谓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在英语中,头衔性称谓一般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可以是衔称+姓氏,也可以是衔称+教名,如Queen Elizabeth,Father White 等。 2 . 问候语。问候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或者保持社会联系而不是交换 信 息 。英语中的问候 语一般 有“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 ?”之类的。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一般会问“上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