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骨骨骨骨骨骨骨骨骨皖医二附院骨科骨折定义: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骨折的主要症状:1、疼痛剧烈,尤在骨折处有明显压痛。2、肿胀。骨折断端可刺伤周围神经、血管、软组织及骨髓腔内出血,造成局部血肿。3、骨折局部畸形。造成受伤部位的形状改变,如肢体短缩、成角、旋转等。4、骨摩擦音或骨擦感。骨折断端互相磨擦所发生的声音,但不要为了听骨摩擦音而去反复移动骨折断端。5、功能障碍。骨折后原有的运动功能受到影响甚至完全丧失。6.异常活动。固定的目的1、制动2、便于搬运急救时的固定主要是对骨折的临时固定,其主要目的不是整复,而是为了防止骨折端活动刺伤血管、神经等周围组织造成继发性损伤,减少疼痛,便于搬动身边人发生意外骨折,需进行骨折临时固定时,应注意以下5点:1、如为开放性骨折,必须先止血、再包扎,最后再进行骨折固定,此顺序不可颠倒。2、下肢或脊柱骨折时,应就地固定,尽量不要移动伤员。3、四肢骨折固定时,应先固定骨折近端,再固定骨折远端。如固定顺序相反,可导致骨折再度移位。绷带、条带不要绑扎在骨折处。4、夹板等固定材料尽量不要与皮肤直接接触,要用棉垫、衣物等柔软物垫好,尤其骨突部位及夹板两端更要垫好。5、固定四肢骨折时应露出手指或脚趾,以随时观察血液循环情况,如有苍白、紫绀、发冷、麻木等表现,应立即松开重新固定,以免造成肢体缺血、坏死。固定对骨折、关节严重损伤、肢体挤压伤和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等能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可以临时减轻痛苦,减少并发症,有利于伤员的的运送。对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应先止血,再包扎。固定时松紧适度,牢固可靠。固定技术分外固定和内固定两种。院外急救多受条件限制,只能做外固定。目前最常用的外固定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展架等。一、小夹板固定方法可用木板、竹片或杉树皮等,削成长宽合度的小夹板。固定骨折时,小平板与皮肤之间要垫些棉花类东西,用绷带或布条固定在小夹板上更好,以防损伤皮肉。此法固定范围较石膏绷带小,但能有效防治骨折端的移位,因其不包括上下关节,故尔便于及时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发生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具有确实可靠,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治疗费用低等优点。适应症1.四肢闭合性管状骨折。2.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经处理后创口已愈合者。3.陈旧性四肢骨折适合于手法复位者。二、石膏绷带固定方法用无水硫酸钙(熟石膏)的细粉末,均匀撒在特制的稀纱布绷带上,做成石膏绷带,经水浸泡后缠绕在肢体上数层,使成管型石膏;或做成多层重迭的石膏托,用湿纱布绷带包在肢体上,待凝固成坚固的硬壳,对骨折肢体起有效的固定作用。其优点是固定作用确实可靠。其缺点是无弹性,固定范围大,不利于患者肢体活动锻炼,且有关节僵硬等后遗症和防碍患肢功能迅速恢复的弊病。适应症1.小夹板难于固定的某些部位的骨折,如脊柱骨折。2.开放性骨折,经清创缝合术后,创口愈合之前不宜使用小夹板固定者。3.某些骨,关节手术后(如关节融合术后)4.畸形矫正术后。5.治疗化脓性骨髓炎、关节炎者三、外展架固定•方法用铅丝夹板、铅板或木板制成的外展架,再用石膏绷带包于病人胸廓侧方后,可将肩、肘、腕关节固定于功能位。病人站立或卧床,均可使患肢处于高抬位置,有利于消肿、止痛、控制炎症。•适应症1.肿胀较重的上肢闭合性损伤。2.肱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3.臂丛牵拉伤,严重上臂或前臂开放性损伤。4.肩胛骨骨折。5.肩、肘关节化脓性炎症及结核。四、几种常见骨折的急救固定技术固定技术在急救中占有重要位置,及时、正确的固定,对预防休克,防止伤口感染,避免神经、血管、骨骼、软组织等再遭损伤有极好作用。急救固定器材:院外急救骨折固定时,常不能按医院那样要求,而常就地取材,代替正规器材。如各种2~3cm厚的木板、竹杆、竹片、树枝、木棍、硬纸板、枪支、刺刀,以及伤者健(下)肢等,都可作为固定代用品。1.颈椎骨折固定:(1)使伤者的头颈与躯干保持直线位置。(2)用棉布、衣物等,将伤者颈部、头两侧垫好,防止左右摆动。(3)用木板放置头至臀下,然后用绷带或布带将额部、肩和上胸、臀固定于木板上,使之稳固。2.锁骨骨折固定:用绷带在肩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