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关系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文件管理理论的核心部分,它首先形成于欧美国家,之后在世界许多国家得以盛行。至上个世纪 年代,这一理论经过不少档案学家的努力,它已发展得较为成熟,甚至成了有些档案学家研究档案学的专门领域。 世纪 年代,随着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加深,一种新的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越来越受到档案界的重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含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在 20世纪文件数量急剧增长的专业背景下提出的。起源于美国,主要是受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和谢伦伯格的文件管理思想的影响。而美国是世界上特别推崇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国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意味着现代档案学的成熟。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大多认为指的是文件从产生直至因丧失作用而被销毁或者因具有长远历史价值而被档案馆永久保存的整体运动过程。是指导文件—档案全过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是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而文件连续体理论,是 20世纪 80年代,继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之后提出的一个新的文件运行基础理论。主要是在澳大利亚传统档案思想、后保管主义以及结构化理论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由于历史原因,澳大利亚没有太多的历史文件需要管理,一开始就面对现代文件管理,形成其独特的传统档案思想。计算机及个人电脑的广泛使用,也产生了电子文件管理的后保管主义思想,而对于现代档案机构而言,其“相当持久的时空延伸形式”正是结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在这些基础上,澳大利亚学者尤其是费兰克·厄普伍德年构建了文件连续体理论,并提出了文件连续体管理的思想方法。它用四根轴分别表述档案工作者关心的四个主要问题:文件的凭证特性、文件的事务特性、文件的来源特性、文件的保存特性。该理论明确提出连续体概念涵盖四个方面:文件的形成;文件的捕获;个体和法人机构记忆的组织;社会集体记忆的合成。文件连续体理论被国际档案界广泛认可,认为可适用于档案学背景下的一切文件管理,包括电子和非电子的档案和文件管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件连续理论也对文件周期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而这个的主要原因在于,文件连续体理论从全新的研究视角,运用全新的研究方法,适应电子文件的特点,全方位揭示了文件的连续运动过程,反映出电子文件各阶段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但是电子文件的出现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文件的客观运动过程,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