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深圳市气候特征和主要灾害性天气 孙晓玲 李 辉 深圳濒临南海,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陆域位置为东经113°45′44″~114°37′21″,北纬 22°26′59″~22°51′49″。全市总面积 1952.84平方公里,呈东西狭长形,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部分为低丘陵地,间以平缓的台地和阶地丘陵。东南部的大鹏、葵涌主要为低山;中部和西北部主要为丘陵,也有 500米以上的低山突起,山间有较大片冲击平原;西南部主要为较大片的滨海冲击平原,平原占陆地面积的 22.1%。海岸线长 257.96公里,海域面积 1145平方公里。 1.1 深圳市气候特征 深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长冬短,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夏季长达 6个月,春秋冬三季气候温和。受季风的影响,深圳旱涝季节明显:4~9月为雨季,主要受锋面低槽、热带气旋和季风低压影响,盛行偏东南风,湿热多雨;其它时间为旱季,主要受中高纬度西风带天气系统影响,盛行偏东北风,干燥少雨。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深圳城市发展的影响,深圳气候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强度加大,日照减少、湿度下降、能见度降低的趋势。 深圳市年平均气温 22.5℃,东北部气温较低,特区内和西部气温较高,东南部居中。一年中,以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4.9℃,7月平均气温最高,达 28.6℃。根据深圳国家标准气象站 50多年观测记录,极端最高气温为38.7℃(1980年 7月 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0.2℃(1957年 2月 11日)。建立经济特区以后,气温逐渐增高,1980年以后的平均气温比 1980年以前提高 0.9℃,增幅超过 1.0℃的月份有 1、10、11月,其中 10月增幅最大,达到 1.5℃,而 5月气温变化较小,为0.3℃。深圳年平均日较差为7.1℃,秋、冬季日较差大于春、夏季,各月中 12月份平均日较差最大,6月份最小,日较差极端最大值为18.3℃,出现在 1973年12月 31日。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等原因,夜间气温增加明显,致使日较差明显减小,减幅达0.9℃。 深圳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966.5毫米,自东向西减少,东南部年平均雨量达2200-2300毫米,西北部地区只有1300-1500毫米。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年份为2747毫米(2001年),最少的年份只有913毫米(1963年)。全年雨量有84%出现在4~9月(汛期),其中48%分布在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