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泉州舌尖上的泉州主讲人:陈丽利主讲人:陈丽利泉州名小吃六甲历史典故话来由食材构成营养元素泉州名小吃六甲05土笋冻02海蛎煎03烧肉粽洪濑鸡爪07面线糊01牛肉羹04面线糊面线糊来由:乾隆下江南时,来到了一个叫做甲村的小村庄。时值粮食短缺,村民全都穷得揭不开锅。为此村民急得团团转,实在想不出要弄什么吃的来招待皇帝。乾隆在一秀才家门口下了轿,村里人都替秀才捏了把汗。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在墙角找到一些往年丰收时啃剩的猪骨头和鱼刺,洗后下锅熬出一碗汤,又去柜子里扫出一把面线碎和一把木薯粉,和着就做出了一碗面线糊。乾隆吃后,感觉味道非常鲜美,马上问这“龙须珍珠粥”是用什么做的?这秀才妻子真是巧,立即大胆回答,这是家传秘方,用上等面线和特等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皇上大大赏赐了这个巧媳妇,这面线糊也就这样传开来了。食材:主料:精制面线75克;辅料:虾糠150克,猪骨汤1000克,熟鱼肉200克,精盐15克,味精6克,淀粉50克,胡椒粉、芫荽、白酒(浸泡过当归)适量。营养元素:虾糠:富含蛋白质。猪骨汤:性寒凉,滋阴补虚,壮腰膝,强筋骨,益力气,猪骨煅炭研粉则性温,有止泻健胃补骨作用。蚵仔煎蚵仔煎来由: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陈振龙从吕宋岛带回了番薯种。翌年,广东、福建受灾,番薯成为推广的救灾品种,吃不完即制成番薯粉。同样,礁石上的蚵仔(海蛎),也被挖剥来充饥,数量不多的人家则将其与番薯粉蒸煮煎炒。正是在面临饥饿与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极具聪明才智的闽南人把番薯和蚵仔等结合,烹制蚵仔煎来解决了灾区的温饱问题。食材:主料:鲜海蛎(不带壳)、鸭蛋4个;配料:猪肥膘肉、青蒜2根、精盐适量、味精、香油、淀粉、花生油。营养元素:海蛎:其提取物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利于胰岛素分泌和利用;含丰富的牛黄酸有明显的保肝利胆作用;含磷很丰富,有利于钙的吸收;含有维生素B12,具有活跃造血功能的作用;所含的蛋白质中有多种优良的氨基酸,有解毒作用,其中的氨基乙磺酸又有降低血胆固醇浓度的作用,因此可预防动脉硬化;所含的丰富微量元素和糖元,对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矫治孕妇贫血和对孕妇的体力恢复均有好处。烧肉粽烧肉粽典故:中国人吃粽子由来已久,最普遍的说法是根据晋人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说是为纪念楚国忠臣屈原投江,祭以五角丝角条后演化为粽子。泉州烧肉粽的形成则是在南宋,据说与陆游有关。传说陆游到福州做官时,带来了“艾香粽子”。这种粽用艾叶浸米裹制,吃来肉味独特。陆游走后,粽子的制作方法就由一位在陆家当差的泉州人带回泉州,并加以改良,最后演变成了品种多样、深受海内外欢迎的风味小吃。食材:主料:糯米,软骨竹叶,水草若干。配料:猪腱肉,虾米,香菇,卤鸡肉,莲子。精盐,味精,红酱油,五香粉,猪油,白糖,加饭酒,干葱头。营养元素: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富含大量热量和脂肪。祛脂降压,利尿消肿,提高免疫力,补充能量等功效,但不宜食之过多。牛肉羹牛肉羹来由: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降元,与元兵一同追杀文天祥等。陆秀夫等为逃避元兵的追杀,时而居住在船上,时而靠岸觅食,处境狼狈。一天,陆秀夫潜入法石山讨食,荒野里只住一对父女相依为命。家中惟一一条老耕牛几日前被元兵宰杀,如今只剩下一张牛皮和四个牛蹄。面对此景,陆秀夫只得与那父女俩一齐用刀将牛皮上残留的肉屑一点点地刮下来,放入沸汤中煮熟,并随手加入一些海盐和姜末,不料竟香气四溢。南宋灭亡后,由陆秀夫和那农家父女共同制作的牛肉羹,经那农家父女改进后在民间流传下来。到了明代,番薯从吕宋引入福建,番薯粉替代绿豆粉成了制作牛肉羹的主要原料,这种牛肉羹做法一直保持至今。食材:食材:主料:精牛肉200克,地瓜粉50克,牛骨汤250克;调料:牛肉清汤粉10克,鲜露20克,味精5克,姜末、姜丝适量。营养元素:精牛肉: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寒冬食牛肉可暖胃,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之功效。牛骨汤:能预防骨质疏松,有良好的滋补功效富含胶原蛋白。土笋冻土笋冻来由:郑成功奉命攻打台湾之时,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