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香港乐施会营销和管理(职场经验)在乐施会的北京办公室里,一面白色的书架上,摆放着众多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甚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乐施会中国部传播统筹段德峰拿起一本《NGO 市场营销、募捐与问责》告诉《长江》说,“公共服务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是 NGO,你要提供这个服务你就要去筹措资源,就要建立良好的品牌。”乐施会是一群关注贫困问题的年轻人 1976 年在香港成立的 NGO,1988 年在香港注册成为独立的扶贫、进展和救援机构。1987 年开始,香港乐施会便致力在中国大陆开展扶贫进展及防灾救灾工作。迄今为止,乐施会在国内资金总额投入近 4.5 亿人民币。2001 年乐施会获得国务院扶贫办发表的“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肯定。乐施会作为一个扶贫与救援组织,多年来在中国内地先后参加云南澜沧、丽江、大姚、宁蒗、宁洱、鲁甸、盐津,以及贵州、内蒙古、新疆、四川、甘肃等地区的地震紧急救援及灾后重建工作。此次汶川地震,也让“乐施会”这个名字被更多的内地人所了解。善款“争夺战”“我们发现,把‘产品’包装好,比如把灾区受灾情况和我们机构所做的救灾工作真实地描述下来,拍几张照片,效果就好很多,捐款就可能会有稳定增加,这很有意思。现在国内有一些人开始谈 NGO 品牌和营销,但真正操作得好的不多,当然,这与大的公益‘市场’环境也有关系。眼下,国内筹款市场多少有还带一些垄断的色彩。”段德峰对于乐施会的种种经验直言不讳,以期能给其他 NGO 提供一些经验借鉴。“我们从来不避讳我们和世界宣明会在香港的筹款市场上是有竞争的,”段德峰介绍,在香港注册 NGO 相对比较自由,因此有很多家 NGO,其中乐施会和宣明会因为规模相当,且工作领域有不少相似之处,成为互相竞争的对手。香港乐施会 1988 年在香港注册为独立的进展与救援机构,其前身是 1976 年由一群志愿者组织起来的“乐施会小组”,它以“不分种族、性别、宗教和政治的界限,与穷人一起面对贫穷和苦难,让所有人都得到尊重和关怀,在持续进展中建设一个公平的世界”为宗旨。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在 NGO 品牌竞争激烈的香港,救苦救难的理念也许不能带给乐施会多少善款,扶贫和救援项目的实际成效和品牌推广才是乐施会能够得到捐款的真正推手。“我们在募捐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的时候是这样操作的:比如我们 8 个人是乐施会的志愿者,我们就到西单门口设个摊位‘卖米’,当然这个摊位的取得是要得到政府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