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防范信用卡申请业务欺诈风险的中美对比】 如何防范金融领域的欺诈风险 目前,我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已近 3 亿张,年交易额达近 8万亿元。在业务规模迅猛增长的同时,经济下行趋势带来了欺诈风险的上升。市场上大量信用卡代办公司对虚假资料的制作技术,以及应付银行直接风险核查手段的应变能力,也随着市场的进展同步“提高”。对欺诈风险的防范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利润与审批效率,大规模风险案件的发生更直接关乎银行的信誉。 信用卡管理中的欺诈风险的隐蔽性强、追索难度大,且多笔申请的关联程度高,造成损失的金额大,因此其对银行的危害不容忽视。欺诈风险主要表现为申请欺诈。 申请欺诈是指使用虚假身份或未经同意冒用他人身份申领并取得信用卡,进而进行交易猎取商品或服务的欺骗性行为。第 1 页 共 9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当发卡行证实该卡项下有交易发生,而持卡人申明从未申领过银行卡,或发卡行证实持卡人提交的信息被伪造,即被认定为申请欺诈。 由于申请欺诈带来的损失通常占信用卡欺诈损失金额的50%以上,有效防范申请欺诈会拦截大量的欺诈行为,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开欺诈损失。本文对比中美发卡机构对申请欺诈防范的不同方法,探讨欺诈风险的有效防范措施。 美国的主要方法 美国信用卡行业的量化管理手段和技术都非常成熟,在申请欺诈防范方面主要依靠三种手段:信用机构提供的身份核查系统、量化的欺诈风险模型对潜在的欺诈风险进行打分和人工电话调查。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完善的征信系统中,包含着巨大的信息。以 Experian 防申请欺诈系统为例,其数据库中包含 2200第 2 页 共 9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万单位企业信息和 2.2 亿单位的个人信息。征信信息的内容包括企业、个人的注册名、曾用名、历史地址信息、征税号、电话号码等。根据风险模型的评分和市场情况,信用卡公司可灵活调整策略,以一个评分为起点进行更详尽的人工调查和电话核查,而对风险评分低的申请件完全实现自动审批。欺诈模型的维护由征信提供商负责,定期的分析提供了准确率的保证。同时,征信提供商的信息来源不限于某一家公司,从而更大程度地保证了对市场风险的全面把控。 我国的两种模式 相对于国外健全的征信系统,我国缺少系统、全面的个人和企业信用记录,在二级城市存在征信信息缺乏甚至没有的情况,如何准确甄别信用卡申请中存在的隐藏自身真实信息或盗用他人身份的情况,成为所有商业银行的关注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