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高超区人民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多重耐药菌株监测目标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3、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4、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 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5、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6、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7、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二、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及报告机制1、医院对以上多重耐药菌实施目标性监测,尽力做到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及定植患者。2、各临床科室应及时(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将感染病人的病原学标本送检,;接到“多重耐药菌”报告后即填写电子版“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报告卡”(请随后下载)后通过内部网发送到“院感”邮箱报告,同时按实行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属于院内感染者需再填写一份“医院感染监测表”报院感科。3、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立即致电通知有关科室并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同时打印一份细菌培育检验报告送院感科。4、如同一病区一周内出现 2 例及 2 例以上同种类型多重耐药菌感染,应立即致电报告院感科,可能发生或怀疑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导致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由院感科立即向主管院长报告。三、实行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院感科负责监督全院各科室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临床科室对多重耐药菌患者应做好相应标示,由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共同负责科室内的多重耐药菌患者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相关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并做好病人及家属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1、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实施床边隔离(贴/挂“接触隔离”标示),且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患者较多时,应对未感染患者实施保护性隔离。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示,防止无关人员进入。3、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实施法律规范。下载后可任意编辑4、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