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检查分析2019-03-30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检测血清补体检测细胞免疫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感染免疫学指标检测010203040506自身免疫抗体检测一、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定义:Ig(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和(或)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分类:应用免疫电泳与超速离心分析可将Ig分5类:IgG、IgA、IgM、IgD、IgE。作用及意义:测定人体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是了解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特别是对浆细胞恶变、体液免疫缺陷的诊断是很重要的指标。此外,对观察疾病的疗效也有一定价值。但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范围较大,又很少有特异性,因此,在诊断及分析其意义时必须密切结合临床疾。各类免疫球蛋白特点及意义分类特点临床意义IgG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的大部分抗体属于IgG(75%),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Ig。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与分泌增高:见于IgG型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结核病、黑热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等。降低:见于肾病综合征、某些肿瘤、白血病、重链病、轻链病及某些免疫缺陷病。IgA参考值:成人0.7~3.9克/升。IgA在局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主要由肠系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不能通过胎盘,小儿只能从母乳中得到。增高:见于IgA型多发性骨髓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等疾病。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见于重链病、轻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某些免疫缺陷病、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IgM参考值:成人0.4~3.5克/升。分子量最大,是抗原刺激后最早出现的抗体,其杀菌、溶菌、溶血、促吞噬以及凝集作用比IgG高500~1000倍。在临床上检测此抗体可作为疾病急性期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指征。增高:见于巨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班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病毒感染、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降低: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烧伤、营养不良和免疫低下疾病。IgD参考值:成人0.6~2.0克/升。可能有流动和调节免疫的功能。是一种可在个体发育任何时间产生的抗体,但体内含量却很低,易被蛋白酶水解,半寿期很短(仅3天)。其主要的生理功能还不十分清楚。增高:多发性骨髓瘤、慢性骨髓炎、流行性出血热、肝硬化、某些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疾病、桥本甲状腺炎和病毒感染性疾病。降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矽肺等。IgE参考值:成人0.13~0.93克/升。主要由鼻咽部、支气管、胃肠道等粘膜浆细胞分泌,正常人含量非常稳定,是血清中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白。在机体遇到过敏原时,IgE与肥大细胞、嗜硷粒细胞等细胞的亲合力较强,能使细胞释放出多种活性物质,引起I型超敏反应。增高:见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及寄生虫病(蛔虫、钩虫)等。降低: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血清M蛋白是一种单克隆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时产生的IgG分子或片段,一般不具有抗体活性。•临床意义:1.多发性骨髓瘤(MM),占35%~65%;IgD、IgE型罕见。2.巨球蛋白血症。3.重链病(HCDs)。4.半分子病。5.恶性淋巴瘤。6.良性M蛋白血症。血清M蛋白二、血清补体检测•定义: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体液中的一组具有酶原活性、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其他因素激活、但不耐热的非特异糖蛋白,是抗体发挥溶菌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包括C1~C9共9种成分(C3最多),•作用:补体具有溶解靶细胞、促进吞噬、参与炎症反应等功能,同时补体还在免疫调节、清除免疫复合物、稳定机体内环境、参与变态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起关键性作用。补体名称特点参考值临床意义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检测以红细胞50%溶血为判定终点,测知总补体溶血活性。试管法:50000~100000U/L增高:见于恶性肿瘤、急性炎症、急性组织损伤及妊娠。降低: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肝病、肝硬化、AIDS、严重烧伤等。血清C3主要由巨噬细胞和肝脏合成,在经典激活途径与旁路激活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免疫比浊法0.85~1.70g/L增高: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在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急性组织损伤、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