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夹河卫生院2017年9月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以下简称乙脑)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乙脑病毒属于虫媒病毒B组,结构为RNA型乙脑病毒具有嗜神经性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人或动物感染后可以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乙脑病毒的抵抗力较弱病原学流行病学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源:包括家畜、家禽和鸟类;其中猪(特别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人不是重要传染源(病毒血症期<5天)。传播途径: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感染后不发病。可经蚊或蚊卵越冬—长期宿主。易感者:普遍易感。免疫力持久,乙脑病人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1000~2000。10岁以下(2~6岁)儿童多见(80%)。母亲传递的抗体对婴儿有一定的保护性。。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特征有严格季节性,集中于7、8、9月(80%~90%),和较强的地区性(亚洲为主)发病机理叮咬血隐性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乙脑病毒蚊子乙脑发病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因素:1、机体的免疫状况2、病毒的数量和毒力脑炎病猪临床表现潜伏期10~14天典型病程分为四期:一、初期:病程3~4天1.体温:逐渐上升,不伴寒战;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头痛、嗜睡、脑膜刺激征(+)、病理征(+);重型病人可以没有初期,直接进入极期。临床表现二、极期:病程第4~10天1.持续高热:100%发热2.意识障碍:发生率50%-90%表现为烦躁、嗜睡、浅昏迷、深昏迷3.惊厥:发生率40%-60%。4.呼吸衰竭:发生率15%-40%中枢性呼吸衰竭周围性呼吸衰竭5.其它神经系统症状体征:锥体束病理反射征阳性,瘫痪;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颅神经受损临床表现三、恢复期:多2周内完全恢复重者(5%~20%)可有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多汗、瘫痪等恢复期症状,积极治疗下6月内不恢复为后遗症。四、后遗症期:指患病6个月后所存在的症状后遗症表现有3类(1)神经系统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瘫痪、失语、言语迟钝、扭转痉挛、挛缩畸形、吞咽困难、视神经萎缩、耳聋、癫痫等。(2)精神方面有记忆力及理解力减退、性格改变、精神状态异常、痴呆。(3)植物神经系统有多汗、流涎、中枢性发热、高血压、营养障碍等。乙脑的临床类型体温神志脑膜刺激征抽搐呼衰病程后遗症轻型<39℃清不明显——1周—普通<40℃浅昏有偶有—2周多无重型>40℃昏迷明显反复±3周常有极重>41℃深昏明显持续++<1周或存活者>3周严重并发症呼吸道感染;其他:褥疮、皮肤痈结、败血症、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发生于7、8、9三个月;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近年老年人的发病率有所上升。2、临床特点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昏迷、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阳性,可引出病理反射。3、实验室资料血象:WBC(10~20×109/L),N〉升高CSF:非化脓性改变,透明、压力增高、WBC50~500×106/L,蛋白稍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血清学检查: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病后4天可出现,2周达高峰),有助早期诊断。病原学检查:病毒分离:第一周内死亡患者脑组织(脑脊液、血),用于回顾性诊断核酸:诊断中毒性痢疾脑型疟疾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其他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鉴别诊断不同点乙型脑炎发展较慢、休克极少见,脑脊液检查异常,乙脑特异性IgM+;中毒性菌痢起病急,早期出现循环衰竭,采用直肠拭子或灌肠取便,镜检可见WBC、RBC及PC中毒型痢疾脑型与乙型脑炎的鉴别共同点:儿童多见,夏秋季节多见,高热、昏迷、惊厥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治疗一般治疗:病人住院隔离,防蚊。昏迷护理。保护角膜。昏迷抽搐防护舌咬伤。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与能量供给对症治疗高热的治疗:设法将体温控制在38℃左右。物理降温为主:冰枕、冰敷、醇浴或冰盐水灌肠药物降温为辅:口服阿司匹林或肛内给消炎痛等亚冬眠:(用于高热并抽搐频繁的患者)氯丙嗪或异丙嗪各0.5~1.0mg/(kg·次)肌注,q4~6h一次,配合物理降温持续3~5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症治疗惊厥与抽搐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