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反对米斯·凡洛德的“少就是多”的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倡导满足心理要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它具有典雅,浪漫,装饰性,娱乐性,浅薄和浮夸的历史折中主义色彩。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要求把城市改造成具有文化气息,具有强烈历史文脉特征的居住,工作和娱乐中心。 现代都市个性常表现出一种非个性化,非人格化,低情感化的心理倾向,不再是一个完整丰富的人,人在城市中迷失了。正因为城市个性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异质化,疏远化,单一化的趋势,人为了找回自我,以满足心理上对交流和情感的渴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话和沟通才成为必要。广场,庭院,街道,喷泉,植物等景观环境的存在,能使人们再获生活的源泉,作为立体的,富有变化的形态,它们锐化了视觉上的贫瘠,穿越于高楼建筑群中的广场,街道,改变了单一的空间陈列,开放的空间成为人流的汇集点和户外活动的主要空间。 中世纪的城市和平,安详,亲切,呈现自然,有机的空间秩序。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是装饰化的,雄伟的。巴洛克和古典主义城市具有整齐,强烈的秩序感,讲求几何美学。在资本主义时期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技术,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充满生机,同时也带来混乱,臃杂的秩序。 景观设计真正作为一个学科是在 1900 年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 olmsted 在哈佛创办。城市中的建筑环境,道路环境,滨水环境,生态环境等式属于影响和左右整个城市形态的宏观环境。城市中观环境是指具有不同功能的空间区域,例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等。在城市结构中存在一些节点空间,其空间范围较小,构架比较简单,但却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接近的空间环境,这类空间环境包括:城市小广场,步行街道,宅旁绿地,入口环境,街头环境,休闲及游乐环境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微观环境。此类环境使用的人群相对固定和有限,功能比较单一,有较明确的设计目的,组合形态比较随意,小到可以是一尊石头,几棵树的围合,仅为人们提供闲坐的空间,大到也可以是城市中心绿地,设有绿化,座椅,喷泉等,供市民观赏,休息以及活动。城市微观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植物,水体,铺地,山石,小品设施等。 城市微观环境的重要特性:从属性(既从属于城市环境,又统一于城市环境。微观环境在空间形态,色彩应用,材质肌理以及基本要素的选择等方面都要与周围的建筑物,环境设施相协调,统一于城市环境的整体风格之中),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