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围术期镇痛管理副标题前言▪围术期疼痛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热点。目前,疼痛已被列为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且术后疼痛是公认的影响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关键因素。现阶段,围术期镇痛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而且许多手术患者在术后饱受中度以上的疼痛之苦。因此,优化围术期镇痛管理是每位麻醉医师一直探索及奋斗的目标,也是麻醉学科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优化镇痛的重要性▪疼痛是机体对伤害刺激的反应,剧烈的疼痛往往会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改变,使得部分患者因惧怕手术后的疼痛而拒绝或推迟手术,从而耽误治疗时机,加重病情。▪另外,如果术后疼痛控制不足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手术后患者镇痛泵的管理不够完善,会引起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导致患者的恢复缓慢。因此,优化镇痛管理满足患者的镇痛需要,可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这也是术后加速康复(ERAS)理念的目的所在。优化镇痛的重要性▪急性术后疼痛处理不足的影响优化镇痛的重要性▪国内外术后疼痛的现状优化镇痛的重要性▪术后镇痛质量不高的原因优化镇痛的重要性▪据文献报道,术后镇痛质量不高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新技术或新药研发不足,主要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地应用传统的药物和方法或存在管理不当的情况。如何优化镇痛管理1.从超前镇痛到预防性镇痛的转化▪超前镇痛是指在切皮前给予镇痛药物或神经阻滞等方法以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其机制是防止中枢和周围敏化所产生的痛觉过敏。但超前镇痛措施只在切皮前,不能贯穿于术中和术后初期,而预防性镇痛采用的多模式镇痛可达到围术期的完全镇痛,包括术前预防性镇痛、术中控制伤害性应激、苏醒前的镇痛转换、术后急性镇痛、撤泵后镇痛等措施。如何优化镇痛管理▪2.从三阶段镇痛到多模式镇痛的转化如何优化镇痛管理▪慢性疼痛的治疗措施,已不适用于围术期疼痛,目前主要采用多模式镇痛,即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或多种镇痛方法镇痛。其中,区域麻醉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优点是(1)以疼痛发生位置为目标,防止在脊髓和大脑皮层中发生中枢敏化;(2)局部应用长效局麻药,有可能使患者摆脱导管输送系统;(3)超声引导下操作简单,阻滞准确,并发症少如何优化镇痛管理如何优化镇痛管理▪2016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指南推荐多模式镇痛,并提出只要有可能,应尽量使用多模式镇痛方案(不同方法的组合、不同药物的组合),而且采用的给药方案应既能获得最优的效果,又能降低不良事件的风险。除此之外,药物的剂量、途径及治疗时间也应当个体化。如何优化镇痛管理3.从患者自控镇痛(PCA)管理到智能化患者自控镇痛(Ai-PCA)管理的转化▪传统的PCA管理不便、效率低下、周期长、环节多、影响因素复杂。再加上患者分散,术后随访间隔时间长,不能及时评估患者状态并调整PCA参数,会使镇痛质量大打折扣,且麻醉医生不能实时了解镇痛泵报警,从而难以保证镇痛安全如何优化镇痛管理▪Ai-PCA管理系统(1)实时传输、记录镇痛泵运行的相关参数、报警类型和患者自控键按压等信息。(2)与医院信息系统(HIS或手术麻醉系统等)无缝对接,将患者的基本信息连同镇痛泵运行信息同步到监控台。(3)对运行中的镇痛泵进行统一管理,实现PCA的信息化。如何优化镇痛管理▪Ai-PCA的智能管理(1)当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时,系统自动夹闭输注管,中央监控台会提示“堵塞”,夹闭后镇痛泵会每隔20min自动监测管理是否通畅,当患者感觉疼痛重新打开管夹时,镇痛泵会按原参数自动运行。(2)锁定时间内出现第3次无效按压,或1h内第4次触发有效单次量时,中央镇痛监控台会报警提示“镇痛不足”“镇痛欠佳”。(3)报警信息会直接上传至中央镇痛监控台,对实时报警进行分类以方便医务人员判别,避免了床边报警声音的干扰。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