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动与神会”与“以形写神” “动与神会”是唐代书画评论家张怀瓘评论南朝宋画家陆探微的话语,出自《画断》:“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锥刀焉,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1]“以形写神”出自东晋顾恺之的《论画》:“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2]本文拟对两者含义及关系作哲学意义上的思辨,以进一步发现魏晋南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北朝绘画进展的深层线索及其对唐代绘画的影响。“动与神会”为唐人之用语,本文借用以说明精神因素在魏晋南北朝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所以把其与“以形写神”并列而论,特此说明。 对魏晋南北朝绘画的评论,与“动与神会”相类似的话语最早见于顾恺之的《论画》:“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以通神也”;比顾恺之稍晚的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也有相似的言论,如:“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心亦俱会。”[2]其他如,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评张墨、荀勖:“风范气候,极妙参神”[2];唐书画评论家李嗣真于其《画后品》评顾恺之:“思侔造化,得妙物于神会。”[1]无论是“悟对以通神”“应目会心”“极妙参神”,还是“得妙物于神会”,都给予我们明确的启示:魏晋南北朝画家重视对“神”的参悟和会通,在其艺术实践中体现出“动与神会”的特征。而“动与神会”的理论,决非单评一人所用之观点,实已具有普遍性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的美学意义。我们不仅要问:“动与神会”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其在“以形写神”的绘画实践中又起到了怎样的支撑作用?最终对魏晋南北朝绘画的进展趋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就很难认识魏晋南北朝绘画进展的真正脉络,也不可能真正估量其开启唐代辉煌艺术的美学价值。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对 “写神”的动机进行初步的辨析。 一、魏晋南北朝绘画的“写神”风尚 以顾恺之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画家重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神理念的产生,绝非偶然。究其原因,社会风尚是其产生的主要因素。其一,社会流行的才性名理之学是推动画家形成重神理念的积极因素。以魏初刘劭的《人物志》为发端,下赅钟会的《四本论》,其对人的精神、气质、性情、才能等“形质”方面的品鉴理论,为绘画审美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人物志》中说:“夫色见于貌,所谓征神。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3]顾恺之“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的传神论显然受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