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注射剂(附:滴眼剂) (2-5分) 1.热原:是一种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热原反应:含热原的输液注入人体约半小时后,病人所出现的寒颤、高热、出汗和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昏迷、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 大致可认为:内毒素=热原=脂多糖 药剂学上:热原--细菌性热原,是微生物代谢产物。革兰阴性杆菌所产生的热原最强。 微生物所产生的内毒素是最主要的致热物质。其是由磷脂,脂多糖,蛋白质组成的高分子复合物,脂多糖(LPS):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致热活性强。 2.热原的基本性质: (1)耐热性:破坏热原:180℃,3~4小时;250℃,30~45分钟;650℃,1 分钟。 (2)滤过性:直径 1-5nm,可通过微孔滤膜,孔径小于 1nm的超滤膜可除去热原。 (3)水溶性:可溶于水,其浓缩的水溶液带有乳光。 (4)不挥发性:但溶于水蒸气夹带的雾滴而带入注射用水。故蒸馏水器上附有隔沫装置。 (5)被吸附性:可被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石棉板等吸附。 (6)其他:能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超声波等所破坏。 3.污染热原的途径:溶剂,原辅料,设备,制备,输液器。从溶剂中带入是主要原因,用于静脉注射或静脉输液的注射剂应作热原检查 4.除去容器或用具上热原的方法: (1)高温法:250℃,30min。--耐热性。 (2)酸碱法:重铬酸钾硫酸清洁液、稀氢氧化钠溶液--玻璃器具。 除去药液或溶剂中热原的方法: (3)吸附法:活性炭有较强的吸附热原作用,同时兼有脱色、助滤作用。--被吸附性。 (4)离子交换法: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被吸附性。(5)凝胶滤过法。--滤过性。 (6)反渗透法(近几年发展)。 (7)超滤法:超滤膜。--滤过性。 5.热原检查法:观察家兔体温升高的情况,判断热原限度。 操作繁琐、费时。 应用:适用于大多数制剂的热原检查,但不宜用于放射性药剂、肿瘤抑制剂。 6.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鲎试剂法):利用鲎试剂检测或量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判断细菌内毒素限量。 快捷、简便、灵敏。 防止假阳性、假阴性。 应用:生产过程中的热原控制,及不能用家兔进行热原检测的品种。 注射剂的溶剂:水性溶剂:注射用水(最常用),复合溶剂(乙醇、丙三醇、聚乙二醇等的水溶液);非水性溶剂:植物油--注射用大豆油。 1、制药用水:饮用水→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等→纯化水→蒸馏→注射用水→灭菌→灭菌注射用水。 饮用水:饮片净制(漂洗);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