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同学们 ① 生物学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②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发展领先的世纪。 第一章 生命的世界 第一节 形形色色的生物 一、 生物圈 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这里有维持生命的空气、水、阳光等条件,科学家称之为“生物圈”。 二、 生物多样性。 ① 物种多样性。生物家族中包含有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微生物)等。在过去的200多年中,生物学家已经发现、命名和记录了 200多万种生物,其中 70%以上是动物(绝大多数是昆虫),约 22%是植物和真菌,约5%是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衣藻、酵母菌等) ②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也可以称之为基因多样性。在地球上,不同种生物体内所携带的基因是不同的,即使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基因也不尽相同。 ③ 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类繁多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进一步被划分为陆地、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这三大类生态系统又可细分为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总结:我们把生物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统称为生物多样性。 三、 生物的特征。 ①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它们都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② 生命表现: (1) 应激性。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应激性。 (2) 生长。生长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种特性,生物通过生长使体型增大、体重增加。 (3) 繁殖。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叫做繁殖。 (4) 新陈代谢。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一、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① 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之为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又区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 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 (2)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②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影响和关系。 (1) 互助。 (2) 相互斗争。 (3) 生物之间最为普遍的是捕食关系。 ③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 拟态。生物依靠与栖息环境极为接近的体色或体型,躲避捕食者的追击。 (2) 警戒色。生物对捕食者构成威胁或伤害,用艳丽夺目的体色作为捕食者的预警信号。 二、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① 相对湿度。通常我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环境中的湿度。相对湿度是在特定温度下空气中实际含水量与最大含水量的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