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CRA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relatedanemia,CRA)是恶性肿瘤常见的伴随疾病之一。CRA产生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肿瘤方面的因素(如失血、溶血、骨髓受侵犯)或针对肿瘤治疗方面的因素(如化疗的骨髓抑制作用、肿瘤放射治疗等)两个方面。贫血程度分级按照贫血的严重程度分级,目前国际上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两个,分别是美国国立肿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年10月第15卷第10期ChineseClinicalOncology,Oct.2010,Vo.l15,No.10#925#瘤研究所(NationalCancerInstitute,NCI)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贫血分级标准[3]。欧美国家大多采用NCI贫血分级标准,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轻中度贫血的分级上略有差别。国内也根据临床实践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分类[4](表3)。共识基本上采用NCI分类方式。按照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形成原因进行分类肿瘤相关性贫血(非化疗相关)肿瘤相关的出血,肿瘤侵犯骨髓,肿瘤引起的营养不良,铁代谢异常,肾脏功能损伤,以及肿瘤相关的各细胞因子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都会引起肿瘤相关性贫血。多数情况下这种类型的贫血是低增生性、正常红细胞、正色素、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而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升高。近年来,肿瘤本身所致的慢性病性贫血(anemiaofchronicdisease,ACD)越来越引起重视。ACD是由炎性细胞因子(如TNF、IL-1、IFN-r)介导,上述因子不仅能够抑制EPO的生成,而且能够抑制储存铁的释放和红系祖细胞的增殖。ACD患者血清铁水平低下,而骨髓铁储备充足,说明是铁的利用障碍而非铁缺乏。化疗导致的肿瘤相关性贫血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和放疗的常见不良反应。细胞毒性药物尤其铂类药物的广泛使用是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一个重要因素,新的化疗药物的开发及其之间的联合应用使贫血问题在临床上日渐突出。这些药物能促进红系细胞凋亡,同时还能造成肾脏损害,损伤肾小管细胞导致内源性EPO减少而引起贫血。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肿瘤相关性贫血可以由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失血或上述复合因素以及其他复杂原因如饮食不良、铁摄入不足(肿瘤患者常见)等所致。红细胞生成不足可能是由于产生EPO细胞的缺陷、血红蛋白合成障碍、骨髓抑制或肾功能衰竭而引起。红细胞破坏源于许多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如酶缺陷)或肿瘤化疗药物(如抗代谢药物)、恶性肿瘤本身刺激自身免疫性溶血(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肿瘤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等。失血可能是由于急性出血或肿瘤相关凝血障碍(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肿瘤患者中,多种因素如缺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生成减少都可以导致外周红细胞生成减少肿瘤相关性贫血与乏氧和抗肿瘤治疗的关系肿瘤相关性贫血会加剧肿瘤乏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乏氧不仅产生影响肿瘤播散的蛋白质组学改变,导致肿瘤恶性进展,同时乏氧也会影响多种抗肿瘤治疗的效果,从而影响肿瘤病人的预后。乏氧诱导蛋白质组和基因组的改变,有可能对放射抗拒有明显的影响,这一过程是通过增加热休克蛋白的水平,或者是通过与能够降低肿瘤内凋亡潜力或增强增殖潜力相关的细胞数量实现的,而这两者和放射抗拒皆有联系。肿瘤氧分压低于25~30mmHg时,放射敏感性明显下降(图6)。乏氧也可以导致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例如抑制细胞增殖,乏氧导致药物细胞毒性下降和组织酸中毒,并伴随糖酵解率增高。而且,乏氧应激蛋白和凋亡潜能缺失也能产生对化疗药物耐药[12]。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治疗输血治疗多年来,输注全血或红细胞是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主要方式,其主要优点是可以迅速升高血红蛋白水平、可用于EPO治疗无效的病人以及较EPO治疗成本低(表5)。然而,输血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缺点也比较多。首先,反复多次输血时更易引起过敏性反应、急性溶血反应、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血量超常和非心源性肺水肿。其次,20世纪80年代输血性病毒感染引起关注,虽然筛选和相关技术已取得重大进展,输血安全与过去相比已得到明显改善,但输血仍然存在感染的风险,输血后肝炎是输血后常见传染病之一,发生率居输血相关疾病之首。我国属肝炎高发区,输血后肝炎是临床输血治疗面临的严峻问题。目前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报道,义务献血者人群乙肝检出率在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