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心内二科孙悦一、概述1、PCI定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2、PCI的常见技术:(1)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2)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ISI)(3)冠状动脉内旋切术(4)冠状动脉内旋磨术(5)冠状动脉内激光成形术其中,PTCA和PISI是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二、方法•PTCA是用以扩张冠状动脉内径,解除其狭窄,使相应心肌供血增加,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的一种非外科手术方法,是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最基本方法。但是再狭窄率高,有30%~35%。•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将不锈钢或合金材料制成的支架植入病变的冠状动脉内,支撑其管壁,以保持管腔内血流通畅。由PTCA发展而来,以防止和减少PTCA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和后期再狭窄,保证血流通畅。三、适应症1、稳定型心绞痛经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狭窄的血管供应中到大面积处于危险中的存活心肌的病人;2、有轻度心绞痛症状或无症状单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明确,狭窄病变显著,病变血管供应中到大面积存活心肌的病人;3、介入治疗后心绞痛复发,管腔再狭窄者;4、急性心肌梗死;5、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复发心绞痛者;6、不稳定性心绞痛经积极药物治疗,病情未能稳定者。四、术后护理1、持续心电、血压监护24-48小时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心律和其他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最初2小时内,每15-30分钟测血压、脉搏、心率一次,直至血压平稳后改为每1小时测量一次。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即刻做十二导联心电图,与术前对比。有症状时再复查。(PCI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病人突然心前区疼痛甚至猝死)。2、卧床休息冠脉造影术后卧床24小时,行PTCA术后根据情况卧床48h。一般于术后停用肝素4-6小时,保留血管鞘6-12h,测定ACT小于150秒可拔除鞘管,拔除动脉鞘管后按压穿刺部位15-20min以彻底止血,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8h,穿刺侧肢体制动24h,防止出血,注意:为防止血栓形成及脱落,应嘱病人穿刺侧肢体尽量避免过度弯曲。3、活动术后24h后,嘱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应先在床上坐起,无头晕、目眩等不适时,待体力恢复后可在病房内活动。起床、下蹲时动作应缓慢,不要突然用力,同时应注意病情观察。4、饮食与生活护理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指导病人合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低脂低盐,少量多餐,避免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保持大便通畅;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满足病人生活需要,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休养环境。5、抗凝治疗的护理术后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注意观察伤口和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如伤口渗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血便、呕血等),并随时监测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同时注意观察血压、意识、瞳孔等改变,尽量发现可能的出血并发症,早期争取有效的治疗措施。6、观察血运冠脉造影、PCI术后,尤其是留置血管鞘的病人,应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因出现血栓首先为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颜色及温度变化,如发现动脉搏动下消失、皮肤苍白、发凉或肢体肿胀时,多为肢体动脉栓塞,应通知医生及时应用血管扩张剂,并应用溶栓、抗凝等治疗。7、抗感染常规使用抗生素3-5天,预防感染。8、用药护理遵医嘱口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以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而致血管闭塞和急性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定期监测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的变化。9、心理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焦虑、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精神过度紧张者,还可用适当的镇静剂。10、出院指导指导病人出院后根据医嘱继续服药,以巩固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预防再狭窄发生。PTCA术后半年内约有30%的病人发生再狭窄,支架植入术约20%,故应定期门诊随访。五、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PCI术后常见并发症1、穿刺部位血管损伤2、尿潴溜3、腰酸、腹胀4、静脉栓塞5、低血压6、造影剂反应7、胸痛(一)穿刺部位血管损伤原因:术中应用肝素、更换体位不当、患者过早活动穿刺侧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