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社会信息编码特征*班级:应心11102班姓名:覃柳桃实验一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注意特征1、实验目的本研究采用点探测任务,旨在探索自杀意念个体在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注意偏向。实验一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注意特征2、被试选取河南省三门峡市某高中二三年级学生1012名实验一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注意特征3、实验材料从备选实验材料(参照《语用频率效用研究》和《现在汉语频率词典》)中随机抽取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各70个组成实验一的实验材料。按照积极和消极将实验材料随机配对。表1实验用语词材料的情绪得分比较类别NMSDF积极词813.970.46中性词330.080.2919.58***消极词79−4.080.38注:∗p<0.05,p<0.01,p<0.001.∗∗∗∗∗实验一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注意特征4、实验设计本实验为2×2的混合设计,自变量为被试类型(自杀意念高分组,自杀意念低分组;为组间变量)和词汇特性(积极意义词,消极意义词;为组内变量)。因变量为被试对探测刺激出现在不同类语词位置的反应时。实验采用E-Prime软件编程。整个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练习阶段和正式实验阶段。实验一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注意特征5、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一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注意特征5、实验结果与分析词性的主效应不显著,F(1,97)=0.01,p>0.05,被试对探测刺激出现在积极词和消极词位置的反应时无明显差异;组别效应不显著,F(1,97)=0.17,p>0.05,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总体上与自杀意念低分组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之间无明显差异;词性与组别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1,97)=8.82,p<0.01η2=0.09实验一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注意特征•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对探测刺激出现在不同词性位置的反应时之间差异显著,F(1,97)=4.22,p<0.05,η2=0.117。•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对出现在消极词位置上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出现在积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对探测刺激出现在不同词性位置的反应时之间差异显著,F(1,97)=4.61,p<0.05,η2=0.128。•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对出现在消极词位置上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出现在积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种交互作用的实质,需要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检验。以组别为参照,以词性为自变量的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实验二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知觉加工特征1、实验目的本研究采用情绪Stroop任务的变式旨在探索自杀意念个体在对社会信息进行知觉水平加工时是否存在对消极信息的加工偏向。(实验程序基本与原来的Stroop任务范式相同,被试首先对词汇的颜色做出判断,然后是对词汇的回忆,以保证被试对词汇的加工处于知觉加工水平,采取的因变量指标是回忆量而非对词汇颜色判断的反应时),实验二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知觉加工特征2、被试对河南省濮阳市某高中二三年级学生976名进行筛选,筛选方法同实验一实验二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知觉加工特征3、实验材料同实验一。从备选实验材料中随机抽取积极、中性和消极词汇各9个组成实验二的实验材料。实验二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知觉加工特征4、实验设计•本实验为2×3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为被试类型(自杀意念高分组,自杀意念低分组;为组间变量)和词汇的特性(积极词,中性词,消极词;为组内变量)。因变量为各类词汇的正确回忆量。•实验采用E-Prime软件编程。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练习阶段、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实验二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知觉加工特征5、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二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知觉加工特征5、实验结果与分析•词性的主效应显著,F(2,200)=14.52,p<0.001,η2=0.119,被试对消极词回忆量显著高于对积极词和中性词的回忆量;•组别主效应不显著,F(1,100)=0.16,p>0.05,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的词汇回忆量与自杀意念低分组的词汇回忆量差异不显著;•词性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200)=0.37,p>0.05。实验三自杀意念高中生的语义加工特征1、实验目的本研究采用语义记忆任务,旨在探索自杀意念个体在对社会信息进行语义水平加工时是否存在对消极信息的加工偏向。实验三自杀意念高中生的语义加工特征2、被试对河南省安阳市某高中二三年级学生1026名进行筛选,筛选方法同实验一。实验三自杀意念高中生的语义加工特征3、实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