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苦乐》赏析与英译“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 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 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杨绛这是如今已年过百岁的杨绛老师送给年轻人的几句寄语。由此可见, 在杨绛老师心中, 读书于个人修养是多么得重要。这一点认识,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杨绛老师自己也一直有着这样的信仰——“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于是也一直这样身体力行着。在她的家中,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她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都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她非常满足于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杨绛老师认为,读书有苦也有乐。至于她自身,读书主要是“乐在其中”。因为读书可以任我们拜谒尊敬的学者、前人,带我们领略另一番天地, 甚至引我们穿越时空, 感受别样的人、 事、物,从中可以开阔眼界, 汲取智慧, 提升心智,拓展人生境界, 真是一桩何乐而不为的乐事呀! 不妨亲自从杨老师的文字中感受一下吧:读书苦乐杨绛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 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 “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伙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