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国孩子,提前成熟中国孩子,提前成熟 谭山山 如今的中国人,比任何时代都更看重孩子和教育。 家长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赢在胎教、赢在择校、赢在才艺、赢在外语。中国的孩子很忙。他们忙着学习、上各种兴趣班,也忙着从心智上、行为上向成人社会靠拢。钢琴已经成为中国孩子兴趣班的基本课程。 他们是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的“早熟的果实”,而卢梭 1762 年在《爱弥儿:论教育》中写就的这段话,在今日看来也相当贴切: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假如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批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这是被“催熟”的一代。香港无线电视(TVB)20XX 年播出的纪录片《没有起跑线?》,揭示了香港孩子成长的残酷真相: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要接受胎教——比如听英语故事,这样出生后就不会抗拒英语。 有些心急的家长,在孩子还没出生时就开始物色幼儿园,孩子 6 个月大就开始上游戏课,之后上早教班。而孩子上了幼儿园,早则 K1,迟则 K2(分别相当于小班、中班),家长就要谋划“幼升小”大事——会乐器成为必备才艺。 香港有些小一的申请表直接问孩子会几种乐器,学钢琴、小提琴已经拿不出手,甚至“八级已经没什么用了,进小学前就要取得表演级”。 上了小学,放学后的时间被各种兴趣班排得满满当当的,别人学 10 个兴趣班,自家孩子就要学 20 个,其中包括为“小升初”而上的面试课,由专人传授面试技巧和话术…… 内地小朋友的“奋斗”轨迹,和香港小朋友大致相似。 20XX 年年底曝出的“5 岁小盆友的豪华简历”,就是为“幼升小”准备的,其中的一些描述,就连大人都自愧不如:“英文(书)年阅读量超过 500 本”,“去过国内外 30 多个城市”,“4 岁半开始学钢琴”,等等。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此外,家长动用各种资源帮助自家孩子在班干竞选中胜出;以某些指标来完成跟“鄙视链”下层的“区隔”(不让孩子跟没有英文名的小朋友做朋友);以及小学要求小学生填写职业规划(“让孩子们的自我认识和社会的大环境逐步地建立联系”“提升学生对整个社会行业职业的关注度”)等,也是根据成人世界的逻辑“催熟”孩子的典型例子。 1 让我们看一组数据,感受一下孩子有多累: 首先是平均每日在校时长——中国青少年讨论中心“中国少年儿童进展状况”课题调研显示,20XX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