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分层递进式管理模式探讨1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分层递进管理模式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招生水平参差不齐,各层次学生差异化增大,以致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和管理方面均出现难以掌控的局面,不仅对后进生难以实施针对性管理,甚至连一贯表现优异的好学生也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因而,实施分层次管理已经势在必行,对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及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以高职生为例,作为高职院校的主体阶层,高职生的录取批次与分数线可以客观地反映出高职生与本科生的差别。近500分的本科线与200分的高职线有着300分左右的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本科生与高职生之间的距离。他们没学好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刻苦精神和学习自觉性,而且这些因素还仍在影响着他们现在的学习。学习一旦没有兴趣,他们身上的能量必然要释放在其他方面,这也是构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的首因。1.1从生源结构方面分析高职院校生源组成复杂,既有高中起点通过参加普通高考录取的高职生也有初中起点参加中考录取的五年一贯制学生,还有学校升格为高职前就从未中断过的中专层次学生,甚至还有技校生、成教生、自考生,可以说高职院校群英荟萃、应有尽有。各类学生共享着同一个教育资源和环境,生源水平的良莠不齐给高职院校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2从生源心理特殊性方面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各类高校学生中最为特殊的种族,他们或因家庭贫穷无法复学不得已来到高职院校,或因基础薄弱无法使高考成绩上台阶而无可奈何上高职院校,或因家庭不幸、身心缺陷等客观原因带着人生悲凉而选择高职院校,又或是因为成绩一般,在亲友劝说、看重技工就业前景的情况下带着矛盾、徘徊的心情来上高职院校。总之,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挫折感、失败感,自卑和自负交织,激情和悲观缠绕,孤独与急躁兼具,喜悦与忧愁掺杂,彷徨与期待同在。第1页共6页1.3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方面分析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更强调应用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规定,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简单地说,高等职业教育和其他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他高等教育重在学历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更应重视职业教育,实践教育。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生源特点,坚持分层管理兼顾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学生入学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要坚持分层管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层次确定教育管理的目标、内容和要求。2探寻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学生管理工作对高校发展稳定和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起步较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产生职业大学形态到90年代逐渐兴起的高等职业教育,尽管高等职业教育短时间内在优势政策和优质教育投资环境的影响下得以飞速发展,但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却仍然与本科层次高校有着不小的差距。究其原因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诸如专业科目的设置、课程教学的调整和改革、专业师资队伍的打造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占据学校发展建设重要位置甚至可以说是半壁江山的党务政工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却没有得到与其重要性相匹配的研究和关注。2.1在校生复杂性成分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影响当前学生工作方法普遍滞后,管理难度持续加大的问题日趋显著。众多高职院校一直以来仍停留在运用强制执行外部规章制度的方法来约束学生,沿袭着过去中专教育时期严管高压的方式,仍然使用中专、技校的管理模式一股脑的对各类层次的在校生进行管理,试图通过强制的手段和机械式管理的思维模式达到监管学生的目的,根本无视在校生自身的层次差异。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不仅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更加难第2页共6页以形成学生管理工作者与...